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三十八:罗贯中 三国烽火事斗笔笑谈中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清源(今清徐清源镇)人,堪称‘乱世文学’的大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和《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大都着眼于封建王朝兴废更迭的巨大社会动乱,给世人描绘出一幅幅乱世纷争、群雄蜂起的图画。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三国演义》,更以其纵横跌宕的结构、波诡云谲的情节、宏大壮阔的场景和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以及深邃的思想内涵,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小说林中的参天大树。”这是刻在太原鼓楼广场的文化照壁上的一段短文。九个晋人名士按历史年代在照壁上一字排开:师旷、班婕妤、裴秀、王勃、柳宗元、司马光、元好问、罗贯中、傅山。凡是挤上这块照壁的人,无不是在华夏文化上名垂青史的巨人。

  罗贯中,先生何许人也

  10月的清徐,秋和景明,柔风拂面,让人说不出的畅快。行走在清徐巷陌,偶尔望见有猜测不出年代的陈年老宅矗立在路旁。一路走来,尽享脚下泥土芬芳,想起六百年前的少年罗贯中,或许就正从我行走的地方洒笑奔逐,忽生感悟,何为厚土,脚下便是。

  但是,岁月沧桑却能将厚土一层层削薄,听凭时光流逝,仿佛有块无形的橡皮把罗贯中的痕迹慢慢擦淡,以至于若干年后有人不禁发问:罗贯中何许人也?

  今夏,在祁县时听当地人说,罗贯中乃祁县河湾村人,不由心头一怔。世人皆知挥笔写《三国演义》的小说家祖籍清徐,而新说言之凿凿,究竟两方水土,哪家才是正宗?

  罗贯中首先是太原人。20世纪30年代初,文学史专家郑振铎等三人从宁波天一阁藏书中发现了元末明初无名氏编撰的《录鬼簿续编》。这是明朝人手写的蒙尘数百年的世间孤本,是研究文学史、戏曲史的重要参考文献。这本书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终。”此记载公诸世后,为学术界所公认,是当时关于罗贯中身世的仅有的、最具权威性的资料。从此《录鬼簿续编》成了一块难以摇撼的磐石。这块基石奠定了罗贯中原籍为太原。

  《录鬼簿续编》只是给罗贯中的籍贯圈定了大范围,并没有把他的出生地夯实到一个精确地点,只有找到《罗氏家谱》,一切才能昭然。

  争论总该有平息的一天。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在清徐找到了罗贯中的家谱。这本《罗氏家谱》始修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后经多次续重修、增修,由罗家的22世后裔保存至今,完好无缺。从《罗氏家谱》可知,罗贯中是罗氏第六代子孙罗锦的次子,但在家谱中只记有“次子出外”四字。孟繁仁著书认为,罗氏第七代正当元末,时代符合,而罗贯中在家谱中被除名,是因为他染指小说、戏曲创作,与那些被视为“下贱”的唱戏、说书艺人混于一起,尤其是参与创作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倡乱”、“诲盗”之作的《水浒传》之后,家人认为他“有辱门风”、“玷污祖先”,于是以“大逆不道”之罪从家谱中除名。这一发现,大抵可执天下悠悠之口矣。

  《水浒志传述林》二十卷,描写李逵战田虎时,于荒乱中迷途径向一位“须眉皓齿,形貌甚古”的老人问路。老人说:“我这里与仙境隔邻,名唤斗鸡村,只有两姓,对岸姓庞,老拙住处姓钱,都是唐僖宗时代因避黄巢乱移家在此居住。不知已经多少年了。”这里,老人为什么要说许多答非所问的话呢?联系清徐《罗氏家谱》中,罗氏始祖移居清源的原委和背景,不难看出这分明是作者“夫子之道”。再联系清徐历史地理,可知小说中的“斗鸡村”就是今日清徐县白石沟沟口北侧的平泉村。该村距罗氏始祖落籍地———清徐县白石沟内寺沟村近在咫尺,即“与仙境隔邻”。

  从“罗氏祖茔”到一脉骨血

  比学者纸上推断更确凿的是“罗氏祖茔”。缓步行至清徐县城西白石沟内后窑村山坳,“罗氏祖茔”赫然映现。

  茔地内葬有罗氏始祖罗仲祥偕妻郭氏,及罗氏二、三世祖。茔地内但见三块墓碑,其中“万古流芳”碑(家世碑)记录着:先祖四川成都府人也,后唐仕青州仆射,即梗阳也。白马一都,山岭下置地数十余垧,群峰环抱,形势牢固,乃茔于斯焉。风蚀无情,墓碑的边边角角已显残缺,但碑中雄文笔力遒劲,却是风沙所无法侵蚀。站在墓碑前,不禁遐想连连,想必少年罗贯中也曾立于我现在的位置,面对始祖尊碑抒怀咏志,开始夜夜秉烛奋发窗下。谁能知道这块墓碑前,曾深埋着少年罗贯中的多少鸿鹄志,更奠定了多少个时代英雄文学的基调。

  中隐山麓清泉湖畔的“罗贯中纪念馆”,是纪念罗贯中的海内孤馆,品读《三国演义》的读书人,怎能不来?

  徐徐轻推纪念馆正面的铜锁门,大门吱吱呀呀地敞开,仿佛叩开一扇文化历史的门。全馆占地4500平方米,仿明清园林式建筑风格,正面殿堂其殿玉楹,进深之间,明柱斗拱,彩绘正梁,殿门上正中高悬有名家手书的“文昭六合”金字横匾。纪念馆内供放有罗氏六世罗贤的墓前碑,据说原建在县城西南深泉道,1998年9月六合村玻璃瓶厂施工时幸而出土。整座纪念馆绿阴葱郁,柏松挺立,槐树飘香,银杏树轻舒枝条,葡萄架上爬着串串果实,当真是品书怀古的清修静地。一尊三层汉白玉的罗贯中塑像傲立于庭院,基座上刻着“文坛巨擎,功在两奇书。探迹穷幽隐,深渊可得珠。”罗贯中手捧一卷《三国》,目光炯炯,烽火连天的硝烟似在他的指间升腾。这尊塑像极是传神,让人肃然。据说只要在前久待一会儿,便能揽身几分书卷气。只是塑像侧面手书“许贯中”三字颇为蹊跷,“许贯中”莫非是“罗贯中”的笔误?思量半晌不得其解,心中结下一处悬惑。

  罗氏第21世后裔罗二栋先生斥资修建了这座纪念馆,很多感怀藏在他心中,他站在天下闻名的先人塑像前,久久地沉思于这方渗透文韵的洁净天地。罗先生说,他每隔一段儿时间便会来此走走看看,空气清新,人亦舒畅。

  小说是罗贯中的得意场

  纪念馆内罗贯中画像上的形象是典型的白衣书生,书生罗贯中何以能挥笔写下栩栩如生的三国烽火?作为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又怎能和老师一同写下英雄行道、啸聚水泊的《水浒》?

  一些专家认为罗贯中有可能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并做过义军三雄之一的张士诚麾下幕僚。明代王圻《稗史汇编》甚至记载,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

  山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罗贯中在元末乱世曾经想有所作为,也为此做过努力,却终于没有成功,不得已淡出江湖。他之所以选择“传神稗史”,即收集民间材料撰写稗史,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已故研究专家周楞伽的支持。

  周楞伽曾经说:“罗贯中如果没有参加过龙争虎斗的实践经验,他在《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中战争和策略描写怎么会写得这样出色生动而又各不相同,为后来从事战争者所仿效?而且他为什么特别喜欢采取历史上朝代的兴亡递嬗和农民起义战争为写作题材?”

  其实,这部旷世奇书的创作初衷如同重重迷雾,远隔了多少年代的后世子孙,怎能破雾而出。不过,倒是有一点恐怕连小说家自己都无法预料,一支墨笔写三国,居然用文字包装出来一批影响力几乎空前绝后的图腾式偶像。

  常言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而小说,恰是罗贯中的得意场。

  落叶难归根故乡衣冠冢

  罗贯中青年出走,浪迹江湖,连忘年交的挚友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纪念馆”里,几行小字为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终点标下了一个坐标———河南鹤壁市浚县许家沟。据考证,《三国演义》很有可能就是在罗贯中客居许家沟时写出的。久居客地,遂起笔名许贯中。纪念馆外那尊塑像上的“许贯中”三字之谜,原来这般如此。

  人并非草木,孰能无情?尽管罗贯中笔下多是咤叱风云的英雄、金戈铁马的战场、云诡波谲的政治、绚烂悲壮的历史;却也有“晋中花草埋幽径……并州尘路总荒凉。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的悲怆悽惋之情。长期浪迹天涯的游子,难免怀念故乡,于是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对家乡那些隐晦曲折的描述。

  罗贯中著作中的词语,发现不少词语属清徐方言,他的语言有时典雅,充满书卷气,有时俚俗,散发出泥土气息。毕竟,饱学经史的大文豪,也是清徐水土孕育的骨血乡亲。

  家乡明月如少时,文豪孤寂千里外。直到辞世之时,罗贯中终究没有再履乡土,引为恨事。宽怀的许家沟为他修立起一座坟墓,接纳了这位终未还家的外乡游子。六百年后,罗贯中的后裔在家乡清徐葡峰山庄为他修起衣冠冢,也算是一种落叶归根吧。

  站在罗贯中的衣冠冢之前凭吊文豪,四周寂静,肃起秋风。地上稍见落叶,很有宁静雅致的意境,倒是与文豪笔下的烽火连天对映分明。

本文作者:刘巍,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4-06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