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三十五:千秋忠烈杨家将

  寻访人物:杨家将

  寻访地理:晋西北

  杨业,也称杨继业,其原籍本为陕西神木,但20岁左右就来了太原,《宋史》据此认为他是太原人。更何况他以及他的子孙主要活动地点都在山西北部,甚至家族祠堂都建在了代县,所以,我们早就把他们看作了三晋英杰。

  千年来,杨家将的故事妇孺皆知,抗击外侮的民族大义,不畏奸邪的凛然正气和屡遭陷构不能夺其志的慷慨悲歌,让杨家将这个英雄群体在穿过悠长岁月后仍然光彩逼人。

  千年后,让我们走近历史与传说的发生地……

  杨家后人不看《金沙滩》

  番邦大将萧天佑兀自立在十几米开外,杨业的后嗣儿郎各自手握一根弹弓,瞄准,使力,一声令下后,萧天佑已身中数弹,轰然倒地。被粉笔画在一块立着的板砖上的萧天佑自然不会还手。倒地后,还继续遭到弹弓近距离的攻击,直到粉身碎骨。

  这里是山西代县鹿蹄涧,北宋著名的杨家将后裔聚居地。几名孩童在寂寥的午后一次次重复这个游戏。他们告诉我,他们都姓杨,正是杨业杨六郎一脉杨氏。石箭飕飕,孩子们的射术都很了得。想必,千年前的杨家儿郎射术更会精到,但他们断是不会用弹弓去面对彪悍勇猛的契丹铁骑。

  鹿蹄涧村有1000多人口,十之七八都是杨家后裔。而杨家从杨业之父杨衮始,至今已延绵52代,涵16省7万多人。距离游戏的孩子们不远的地方,就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的杨忠武祠。其始建于元c朝至元16年(1279年),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塑杨业与佘太君像。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塑像神韵,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家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各自气宇轩昂,正气凛然。正在祠堂招呼游客参观拜祭的杨真芬今年72岁,是杨家37代孙,他和其他三位伙伴轮流值守祠堂。知道我是来采访的记者,老人兴致勃发,滔滔不绝说开来。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村祭时必唱杨家将戏。但惟独有一出是万万不能唱的。这一出便是杨家将传说中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血战金沙滩。这场恶战中,杨老令公被困两狼山,血溅李陵碑。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或战死或被俘,折去大半。在杨真芬的记忆中,有一年的春天,村里唱戏,有人点了《金沙滩》。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当杨家将遭到辽兵猛烈进攻时,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辽兵”只好鸣金。狂风过后,台上再次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演到二郎、三郎惨死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整个场子成了风雨世界。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杨氏后人奉以为真。从此,这血战金沙滩便被鹿蹄涧村民讳演。

  陈家谷 一代忠烈成就千古功名

  正史中有关杨家将的记载,这一仗也恰是最为浓重的一笔。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发动攻取幽燕十六州的战役。结果两个月下来,征北的三路大军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取得胜果,但当其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乾河后,由于无法得到呼应,成了一支深入敌疆的孤军。契丹在打败东路和中路两路宋军后,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朝廷命令潘、杨率军护送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回代州。杨业凭着多年来对辽国作战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稳妥的作战方案,他认为,现在敌人的实力较强,不能硬打。而紧要的任务也是护送百姓,不需与敌人决战。可先假装攻打应州,敌人一定派大军前来迎战,其时再派人跟云、朔两州的守将约好日期,要他们利用这个时机赶快带百姓往南走。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百姓就可安全撤退。对于这个方案,监军王亻先和主帅潘美坚决反对,王讥讽杨业说: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而今大敌当前你却不肯迎战,难道你有其他想法吗?杨业气愤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这样不相信我,那我只好遵命前往。”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手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与潘美相约,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到时支援。到达前线后,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杨业寡不敌众战败而退。当退至陈家谷口时,意料中的伏兵没有出现。追兵已至,让契丹人闻风丧胆的杨业被自己人推到绝路。此时,他身上已经数十处受伤,悲愤之余,杨业决心以死报国,他对部下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子,不必跟着一道死,赶快夺路逃走,好回去报告朝廷”,但所有部下“皆感泣不肯去”。杨业手刃数十敌兵,而后身负重伤后被俘,他仰天长叹:“皇上看得起我,指望着立功边塞报答他,可惜被奸臣所误,致使王师败绩,我有何面目活下去!”杨业被俘后,坚贞不屈,在敌营绝食3天,于986年六月十八殉国。

  负载演义的情节真实存在

  2006年9月6日,怀仁金沙滩镇。

  这里正在建设一处旅游园区,杨家将的故事是当然的主题。宽阔的广场,树着24尊杨家忠义的巨大雕像,里面甚至包括那个很少被人提及但却总会躲藏在你记忆中的管家老杨洪。三米多高的杨老令公手执金刀,眼望南方,麾下七狼八虎、八姐九妹个个披坚执锐,傲立狼烟散尽处。

  金戈铁马如梦如烟,忠贞气节世代流传。

  他们的身后,就是那“野草连天”的金沙滩。传说中,当年,辽王为将宋室君臣一网打尽,在金沙滩设下“鸿门宴”。突围中,大郎被围身亡,二郎自尽,三郎被千斤闸压死,四郎重伤被俘,五郎被五台山僧人所救,出家为僧,七郎搬兵时,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这一役,只留下六郎惟一血脉。

  传说还记载,杨业是兵困陈家谷,退至两狼山后是碰死在李陵碑的(这一点当然与史载不符)。杨业兵败之地陈家谷,史载在今朔州南。9月6日,我在此方圆数十公里遍寻此地未果,而独有陈家堡,因为陈家堡稍南碗窑村,确有险峻山脉被称为两狼山,而如果我能够早来28年寻访,还可以在山腰处看到所谓李陵碑的真迹。

  碗窑村支书王涣堂说,那块被称做李陵碑的石碑他在小时候见过,1978年山腰处开辟公路时,被外地人掘走至今下落不明。但李陵碑上折射的英雄光环闪耀了他整个童年时代。在王焕堂的理解中,能够说明杨业在此碰碑的理由还有距此不远的寄骨寺和朝杨洞。寄骨寺在一处山脚下,说是寺,竟然只是一个山洞。站在洞口,冷风扑面,再往里望,可以看到坍塌的石块已经将通道堵了个严实。

  来之前我查资料的结果显示这里是杨业存放尸骨的地方,但碗窑村人不以为然,他们自小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是,寄骨寺中存放的是“鞑靼人”。村中老人郝日清说,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辽国发生内乱,只一晚上便尸骨满地。这件不光彩的事情让辽国很没面子,他们的首领命令不许将这些死难士兵的尸体运回后方,随便找个山洞寄放就行了。于是,碗窑村的这个山洞就成了寄放死于内讧辽兵的地方。王焕堂说,在他的记忆里,这个山洞只进过一次人。那是上世纪50年代搞战备的时候,挖防空洞的民兵曾经在此做工事,后来听说里面挖出无数的瓮缸,每个瓮缸底下扣着一具尸骨。这个洞就再没有人进去过。在碗窑人的传说里,朝杨洞才是当年存放杨业尸骨的地方。朝杨洞在半山绝壁中,远远望去只能看到一堵残墙。王焕堂说,杨业身死,辽兵将其尸体存于此洞之内,后被孟良奉命盗回。我到访时,可惜刚刚下完雨,山体松软,无法攀援。看我惋惜的神情,郝日清老人赶紧说,去年他曾上去一次,除了一堵矮墙外,就是一个黑森森的山洞,其他什么也没有。

  杨老令公最终遗埋何处,民间有多个版本。但可以肯定,杨业妻佘太君并未与杨业合葬一处,千百年来,这是杨家后人无法释怀的一桩心病。在距代县杨家祠堂不远的地方,正在建设一座杨氏根祖文化园,这里修建的杨忠武陵,正是一处杨业与佘太君的合葬之墓。虽是衣冠冢,但陵墓已经修建成形,由于没有举行真正意义上的合葬祭奠仪式,因此外界知晓此事者并不多。

  8月29日,我在此恰遇负责这个项目的杨家39代孙杨泉恩,他说,这处陵墓是上世纪台湾杨氏后人出资修建,并拟建造一处全球杨氏族人祭祀祖先陵园,后因各种因素停工。放眼满园荒夷,倾家产30多万并已贷款20万于此的杨泉恩心潮汹涌,他说,千百年来,一代英烈忠骨分葬祖国黄河两岸,孤魂游荡关内外,世人愧憾。他自己的力量虽然并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但终归有人开始做了。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三十五:千秋忠烈杨家将(下)

  杨家将的故事在宋朝《大宋宣和遗事》中就出现了。到元明两代,通过小说和戏曲的途径基本定型,当然以后还有个被不断补充和添加的过程。

  杨家将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首先是它忠奸斗争的故事非常吸引人,杨家满门忠良却一再被人陷害的遭遇让人很同情。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一直以来就受到外敌的入侵。比如杨家将时期的北宋面临着辽、西夏的威胁。后来南宋被蒙古所灭,建立了异族入主的元政权,明朝在西北和东北地区都有边患,清朝以后更是受到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侵略。这种大的历史背景成为杨家将镇守边关抵御外敌的故事不断流传、影响不断扩大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原因。

———山西大学文学院田同旭

  子延昭、孙文广,三代忠勇盛名永世相传

  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代,杨六郎则是第二代杨家将的杰出代表。史载,杨六郎名延昭,并非杨家六公子,实为杨令公长子。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成为一个职业军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天,辽国南下进犯,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杨延昭与附近其他州县守军乘机开城追杀,契丹大败。这一仗,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奠定了他在北宋王朝的威望。

  显示杨延昭军事才能的,还有其所筑的防御工事。1964年,河北省雄县祁岗村的村民在地里打井时,发现了用砖砌的地道。令人惊诧的是,古地道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十分相似。它不仅多弯多岔,宽窄变化多端,还有类似“翻口”、“陷阱”、“猫耳洞”及疑兵设施。邻近的霸县也发现了类似的古地道,构造、年代等基本相同。后经考证,这正是杨延昭当年修建的防御工事。

  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辽人迷信,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是专克辽国的。而杨延昭对辽国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就是那第六颗星转世,故称之为“六郎”)。杨延昭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继承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杨延昭在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百姓,多望柩而泣。

  杨宗保,史实与演义间飘忽的身影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因平定陕北农民起义有功,被授予殿直(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后来安抚陕西的范仲淹与之相遇,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曾随军出征,此时并不出名。后来,他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立下战功。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其后,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封他为同州观察使。

  在杨家将传说中,杨宗保才是杨延昭的儿子,而杨文广则是宗保与穆桂英所生。但根据史载,这个人不存在。专家认为,由于杨延昭与杨文广相差五十多岁,坊间流布传奇者为了不使这期间的故事断档,便在中间多出一个杨宗保,而且还顺带多出一代“宗”字辈的杨家英豪和一位不让须眉的穆桂英,以期使杨家故事更丰润动人。

  但在杨氏后人看来,杨宗保是真实存在的。在山西发现的杨氏宗谱里面记载杨延昭有三子,宗保、宗政、宗勉。更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杨家第39代孙杨泉恩对此颇有考证,他说,首先,根据史书,杨延昭较文广年长五十多岁,从我国古代婚育传统推测,他们两人之间应还有一代。其次,《宋史杨业传》附杨延昭传中说,杨延昭殉职后,“禄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试艺叙之。子文广。”反复研读,句末“子文广”三字无论从文意上还是文法上,更像是另加上去的。光绪《山西通志·杨延昭传》全文抄录《宋史》时,也恰恰把这三个字删掉了。另外,杨泉恩特别指出,记载杨家将最早的南宋话本是根据前线作战回来的北宋士兵发端的,而这些话本里有“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这些与杨延昭共同作战的将士会把杨家将的名字和辈分搞错?

  就这样,以杨业起始,后面是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多年来,这一杨家家族排列模式,已在民众的心目中形成并固定了下来。

  自杨文广之后,史载中杨家再无出过杰出将帅。但在民间演义中,我们熟悉的杨家将后人还有举家上太行的杨怀玉,助岳飞抗金的杨再兴,《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包括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杨铁心、杨康、杨过三代人。

  杨门女将,即使虚构也豪迈千古

  当杨家将逐渐淡出北宋王朝的历史舞台时,另一支更加强大的杨家将出现了。他们传奇地驰骋在小说和戏曲的舞台上,以更加忠烈英武的形象进入劳动人民的田间炕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支无限被神话的杨家将才是后人更加愿意乐道的杨家将。它的流变丰富从南宋的流传话本《杨令公》《五郎为僧》开始,到元明演义成《吴天塔孟良盗骨》《杨六郎私下离关》《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等流传至今的杂剧。再到明朝中叶,更有人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长篇小说《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及至现在,杨家将的故事被改编成戏剧、评书、鼓书,在大江南北盛行不已。

  这支杨家将的统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影响和名头都盖过杨老令公的人物,她就是穆桂英。和杨宗保一样,这个将杨家将继续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也无考。但她居家时温柔贤淑、善解人意;领军时跃马舞枪、英姿勃发。这个兼具美貌、武勇、谋略等英雄条件的女子,和花木兰一道成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代名词。在她的统帅下,八姐、九妹、宣娘、满堂春、杨排凤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演义了一出出惊天大戏。

  在演义故事中,杨门女将忠勇报国,先后击败辽国和西夏。中国历史上,唐朝以后女性被封官的很少,封军职的更少,而演义故事却让朝廷对她们大规模封赏。这样一种封赏,与其说是封建帝王的恩赐,倒不如说是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当杨家儿郎一个接一个战死沙场,而宋王朝能够支撑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越来越少的时候,处于强悍异族高压态势下的百姓需要杨家女将适时地出现,来宣泄他们被压抑的反抗意识。这种传奇,倾注着人们朴素的爱憎情感,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王朝能臣良将多多益善的渴望,这种传奇因为根植于群众之中,体现着人民的意志,因此会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昌盛不衰。

  这样一门忠烈,是与契丹辽国长期作战中成就千古的。他们成为中原人民的英雄自是当然。但令人称奇的是,当初的辽国也在流传着杨家的故事。杨业曾经多次大败契丹军队,但辽国国君尊其忠勇,下令只许活捉而不许伤害杨业。后来,辽将耶律奚低将杨业射于马下,应该说立了大功,然而国君不但不奖励,反而没有重用他(《辽史》卷83《耶律奚低传》)。北京密云县北的古北口,当时是契丹人的领地,但在那里,赫然有一座契丹人为杨业修建的杨无敌庙。他们在为敌国的英雄建庙!英雄崇拜超出了民族的界限。

  杨家将走了,他们带走了那个时代的硝烟、那个时代的悲情。杨家将还在,他们的热血熔铸成一个巨大的祭坛,用他们的悲剧和忠武祭奠着怆然伟岸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化作中华民族口碑相传的营养,滋养后人,哺育来者。

本文作者:郭斌,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4-06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