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二十一·不见高人王右丞

  祁县是一个出过祁黄羊、王维、温大雅、戴隆邦的著名地方,但当我踏上这块土地时,却访不到关于王维家族任何确切的遗迹。这可能跟王维之父早年迁居河东有关,而居于河东的王维弟兄们又在成年后出仕陕西。也许,三代以后,这家人家真的和山西没什么联系了。但这不妨碍我们仍然充满敬意地怀念这个老乡。河东人而负天下才, 我们何必要求他一定要老死河东呢?

  关于王维的字

  对王维这个人,我们也许每每惊奇于他的“字”———摩诘。摩诘是个梵语词汇,王维当时叫这字号,很有些像今人叫“李彼得”、“张约翰”的味道;但我们不要忘记,他是生活在气象恢宏的唐朝:大唐朝是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的时代,叫什么都没人以为有违“主旋律”。

  维摩诘即净名,也译无垢称。这是个比释迦牟尼还有道行,却未曾出家的居士的名号。据说原是东方金粟如来。释迦得道后聚众讲经,派人去请老摩诘,摩诘“示疾不往”,却向前来问安的文殊菩萨讲出一套“佛法不离众生”,即使居家“有田宅,有家室”的人也可得到“不思议解脱”的“不二法门”。他的这一通侃,记录下来就成为《维摩诘所说经》,为历代所重。

  摩诘,即取义于此。王维既不能出家,又想着超脱世务,心住真如,他于是很向往维摩诘这样的榜样。

  王维研习顿教,参禅问道,开启了文人向佛的风习。宋代苏东坡就是又一个典型。《维摩诘所说经》在唐后与老、庄、易并称为“四玄”,成为文人逃避世俗的又一个避难所。

  诗名满天下 寂寞归道山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这是大诗人杜甫在去世前四年流寓夔州时的一首诗作,以褒扬、敬佩的笔调怀念王维。

  这时,距王维弃世刚刚五年。他在盛唐诗坛上开辟的清丽雅洁的诗风还没有出现能望其项背的后继者。盛唐之后,文人间流行一句话: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现在,右丞再也不能给人们供给新诗作了。

  王维身后,给我们留下了378首诗和70篇文章,包含《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那样的妙什。他的诗文,才能感来就是赞者如名,不缺少知音。

  王维是在一种凄清和稍涉神秘的气氛中去世的。他31岁丧妻后就没有再娶,一直过着时官时隐,流连清景的单身生活。到唐肃宗上元二年,王维61岁,一直寡居奉佛的母亲也已去世,弟弟们在外宦游,在长安还是他老哥儿一个。7月的一天,王维“以缙(王缙,王维二弟)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旨,笔而绝。”

  作为一代诗宗,一介佛徒,和一个朝廷四品官员的大才子就这样谢幕了。不管是两唐书还是《唐才子传》《河岳英灵集》或赵殿成、今人陈铁民作的年谱,都没有提到王维有子嗣。或许,他真的无后。

  王维的细节

  王维是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他家先在祁县,后搬到永济,不论是“太原祁人”还是“蒲州人”,都没有出山西。王维的父亲王处廉,做过汾州司马,可能很早就去世了。王维的诗文中并没提到过他,其他史料中也没有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王处廉做过的一件事,就是他把家迁到了蒲州。王处廉,应属太原王氏,娶博陵崔氏,都是望族。迁居后时称河东王氏———唐以后从政府来说已不讲门阀姓氏,但民间还很看重这个。

  总之,王维一家在当时地位不算低。王维弟兄四人,他老大。二弟王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文名早著,到德宗时做到了宰相。王维的母亲潜心事佛30年,跟的老师是禅宗北宗神秀的高足大照禅师。这对王维影响很大。

  王维生在武则天执政的后期,他的少年时代历经则天,以及复位后的中宗、睿宗三朝。这是李唐和武氏斗争激烈,其间又搀入韦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女野心家翻云覆雨的非常时期。幸好王维这时还小,正在运城念小学。等他15岁入关寻求仕进之机时,已经是著名的英明领袖兼荷花大少唐明皇时代了。

  这就是说,虽则是山西人,但王维本人的主要生活经历都是在外地展开的,而且赶上了中华帝国盛世中的盛世———开元、天宝时代。作为一个文士,他走着一条求官的道路,这使他的“路线图”得围绕大唐东西两京(洛阳、长安)去测绘。作为一个中毒很深的佛徒,王维又时刻不忘归隐。寻求当官以获得奉养老母弱弟之资,奔向山林以获得心灵宁静。王维的一生就在终南和魏阙间匆匆度过了。

  好在,终南和魏阙在地理上的位置也不远———东出长安城到蓝田县辋川口,只有不足百里的路程。时官时隐,亦官亦隐,王维很方便。

  王维的细节 

  王维15岁离家游长安,才华横溢而敏感孤寂。17岁那年深秋,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至今已传颂了1288年零两个月。山东者,华山以东也。他的三个小弟都在永济老家。

  开元九年,王维擢进士第,释褐为官,当了个从八品的太乐丞。这个官属太常寺,管着支歌舞队。但封建时的歌舞却是一种神器一类的东西,不是随便玩的。据说王维刚做事就犯了一个错:组织了一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看的舞———可皇帝并不在现场。因此当年就被贬到济州(今山东茌平)看仓库去了。这一年,王维21岁。

  在山东呆了四五年后,王维开始第一次隐居,在河南淇县。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二年,维回到长安闲居。这些年他的生活内容是:跟禅师习顿教,游历。“顿教”是佛教中在这时刚好流行开的一种思想派别,和“渐教”相对。这时,唐僧等人已经去世,他辛苦取回并宣扬的那套有种姓学说、因明推演的繁杂的佛理也受到冷落。文人们更喜欢捷径一些的,同样能“通向佛国”的道路。于是,禅宗兴起,“不经小乘直接进入大乘”的顿教正成为人们的新宠。王维,就是这种佛教新派别的一个痴迷者。

  这个时候,和王维同岁的大诗人李白,也正背着一口宝剑,在全国各地瞎跑;同时迷上了道教。杜甫时年23岁,两年后他将登上东山眺望岱宗,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同时有志于“致君尧舜”,当个纯儒。那时,年轻人都有各自的信仰;虽然不一样,但大唐朝都以恢宏的气度兼容并包。

  开元二十二年,王维东赴洛阳,再隐嵩山。而同时又向宰相张九龄献诗,希望“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想请张相汲引入仕。我们只能这么解释这个转变:直言敢谏,本身又是文章大家的张九龄是那时天下士子的“贵人”,他在开元二十一年起复中书侍郎,点燃了士人入朝从政的热情。另一方面,王维如果再不找一份俸禄,他也将很难养家糊口了。

  不久,献诗奏效,皇上任命王维为“右拾遗”。拾遗,省官,扈从皇帝,进谏言,备顾问。自此,王维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升职、迁除。但他做官只为“守薄禄”,绝不夤缘求进,以致遭到李林甫的亲信苑咸的嘲笑———苑咸作为一个文人,很信服王维的才华,而对他此人的“不求进步”很想不通。然而王维的理想、性情,实在是既不同于李林甫一类的禄蠹、禄贼,也不同于杜甫一类的官迷、圣徒,不为朝廷做点事就不知道该怎么过的迂儒。他衷心向往本在林泉,守一份禄米只是为了不饿肚子而已。

  从开元二十三年到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前的20余年,王维除在长安做官,还作为监察御使到过边塞河西(今青海),作为“知南选”到过岭南,留下了类似“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壮丽诗篇,为他那颇显幽寂的诗集中增添了响亮、明艳的色泽。

  从岭南回到长安,他抽空又在终南山隐居一年。天宝元年,复出任左补阙,不久后便开始着意营造蓝田辋川别业。这时他已经厌倦宦游,日滋退意。忙时节当当官,闲时节就逛逛辋川,写诗弹琴,结交缁素,孤寂而清高。而天宝元年,李白才刚刚被好友吴筠推荐入京,才开始他那赞美杨贵妃、欺侮高力士的著名生活。

  天宝九年,王维的母亲去世了。王维把她葬在辋川,自己也遵从礼教去职守孝。———应该说,从天宝九年到天宝十一年三月这三年,才是王维真正用比较完整的时间进行“隐居”的时期。单看王维的诗,我们都会以为他大半辈子无所事事,优悠卒岁。其实不是的,他也很顾家,在努力挣钱养家;只不过性情恬淡,耽于山水。一有空就跑去“度假”,一度假就诗思勃发罢了。

  王维一生有几个重要事件对他影响颇大。一是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他的政治理想和热情基本消退,处于当官混饭状态。二是天宝九年老母病逝,他屏居辋川,守孝三年,是心灵得到充分休憩,诗作取材山水,意境浑穆,技巧炉火纯青的阶段。三是安史乱中被贼裹挟,两京收复后获得肃宗原宥的阶段,这时,王维接连任太子中允、给事中、尚书右丞,达到了他的官阶最高品级正四品下。这时也是杜甫、岑参、贾至、钱起、郑虔等人在长安短暂相聚的时间。一时俊彦,齐会京师,相互唱和赠答。而转瞬之后,他们将该贬谪的贬谪,该流放的流放,顿作星散。王维则于一二年内去世,月圆天心。

  有不少人说王维官运淹蹇,我看不好这样说。首先他当官的兴致不大,用“官运”来评论他简直是侮辱。其次,从品阶上看,王维一辈子从科员做到副部级,比杜甫李白实在要“亨通”百倍,即使不幸陷贼,也终获宽宥,还升了尚书右丞,不算很惨。倒是有另外一点很值得关切:他从二十来岁进入官僚系统,四十年间竟然隐居过四次(包括为母守制)。我们很惊奇那时的公务员体系的开放性和人道安排———在今天如有人想这么安排人生,简直是做梦。

本文作者:李旭东,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