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十四:郭璞,方术家的悲哀

  寻访人物:郭璞

  寻访地理:闻喜县南郭村


  真正要了解历史人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各种各样的历史书写下,早已给他们贴上名目不一的标签,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盖棺论定”。翻检着这些标签,我们真能够知晓他们的人生吗?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个读儒家书成长的学者,但也精通道家的典籍,对易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是个诗赋名家,是中国古代“游仙诗”的鼻祖;他是个博物学家,曾经注释过的《尔雅》、《山海经》,现在还是权威的参考;他是个方术家、堪舆家,卜筮算命、查勘风水,效验如神。同时,他与两个皇帝都是布衣之交,其才学被许多高官赏识,但从未进入权力层的核心,可是又在政治斗争中被权臣杀害……那么,这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东晋时闻喜县南郭人郭璞。

  郭璞卜筮和堪舆的才能很神奇。他一生最后一次卜筮是卜算别人和自己的寿命,也灵验了,但凭借的是血性和勇气……

  南郭村在中条山山脚下。中条山绵延数百里,雄伟奇绝,自然会孕育出杰出的人物。在《晋书》中,郭璞与道家的一个重要人物、道教重要理论著作《抱朴子》的作者葛洪合传,这意味着,在《晋书》作者看来,郭璞和葛洪是同一类的道家人物。所以,他竭力地描写了郭璞在方术方面神奇的才能,有些甚至显得荒诞不经,在正统的“不语怪力乱神”的史书中添加了几分传奇的色彩—————然而作者是当成实事照录的,可见郭璞的事迹流传之广。

  就是郭璞才学的来历,正统史书和民间传说中,也都有神奇的地方。《晋书》记载,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个精通卜筮的人曾到过他的家乡,郭璞就拜他为师,这个人就传授给他一套《青囊中书》,从此,郭璞“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在民间,对于郭璞才能的来历,还有一番说法。闻喜县郭璞研究会的会长郭福德说,郭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的周公,他具有通天彻地的才能,每一千年,就会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郭家的后人身上,而郭璞就是如此的一个幸运儿。而这才能,果然能使他逃避灾祸。

  西晋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统一时期,但马上“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又会使大半个中国卷入战火。这一点,当时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更不用说精通卜筮的郭璞。史书上写道:“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就开始联络亲族筹备去东南避祸了。

  当然,那么一大家子动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去找将军赵固求助,赵固当时死了一匹心爱的宝马,心情很不好,谁也不见,但郭璞说,他能够把宝马救活。赵固很惊讶,但还是相信了他。郭璞让二三十个壮汉,拿上长竿,去30里外的地方捉一个东西,说捉到它就能救活马了。果然,那些壮汉带回一个类似猴子的东西,那东西见了马,就“嘘吸其鼻”,一会儿,马竟然活了,而且“奋迅如常”。赵固当然很高兴,“厚加资给”。

  在史书里,这是郭璞第一次显露他神奇的才能。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还有一次,郭璞喜欢上了人家的婢女,但又不好意思要,就拿豆子做了个戏法,主人家每次早晨起来,都会发现有几千小人围着他家转,仔细去看,又什么都没有,郭璞就说问题出在那个婢女身上,便宜卖了就没事了。主人家只好如此。郭璞在得到婢女后,画了张符扔到井里,就看见那些小人反缚着一个一个跳井了。

  这样的恶作剧显得有点无赖了。不过,这究竟是小节,郭璞还是非常坚守大义的。他最后一次显露才能是为大将军王敦卜筮。他那时是王敦的“记室参军”(相当于幕僚),王敦要谋反,问他事情会怎样,他并没有屈服于压力,仍然说事情成不了。王敦又问自己的寿命,他说,不谋反的话便很长,谋反的话便长不了。王敦就不怀好意地问那么你自己的寿命呢,郭璞说就是今天中午。气急败坏的王敦立刻让人把郭璞拉到山上杀了。那年,郭璞49岁。

  后来的事情验证了郭璞的预言,郭璞死的当年,王敦在叛乱途中病死。事实上,这样的卜筮其实并不需要多么神奇的才能,他需要的是勇气、血性和对政治时局的洞察。所以,虽然,郭璞平生卜筮许多次,但这次,我认为是最精彩的,并且,让郭璞的名字在史书里无数王侯将相中显现出独特的光辉,即使这才能并未使他像年轻时那样远离灾祸。

  郭璞是个博学的人,他的才能不仅仅限于卜筮和堪舆,可惜的是,他是凭借方术在史书中获得自己的位置的。这与其说是郭璞的悲哀,毋宁说是历史的悲剧……

  可惜的是,郭璞的才学虽然高,“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但是仕途却非常不顺,在中央,只担任过著作郎、尚书郎一类的低级官僚,在地方,也不过是权贵们的幕僚。只有在死后,因为对晋王朝的忠心,才被追赠为弘农太守。东晋的两代皇帝元帝和明帝以及许多朝廷忠臣虽然很赏识他,常常向他咨询、请他卜筮,但对于郭璞提出的比如平刑狱、赦天下等真正有助于社稷的建议却不置可否,使得郭璞也成了一个“才大如海、命薄如纸”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许多人因为这常为郭璞鸣不平,也认真分析过他不得志的原因,有的说是因为他出身不高,又好道术,自然不能在重视门阀、独尊儒学的体系中求得一席之地,《晋书》的作者也认为郭璞是受了道术的累,“语怪征神,伎成则贱”,成了孔子“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反面教材,不像葛洪“游德栖真,超然事外”,因而能够“全生”。

  但对于郭璞来说,可供他选择的路又有几条呢?魏晋时期,做官全靠门阀,士族子弟一生下来,就有高官厚禄等着,庶族寒门的人,奋斗一辈子也只能在低层挣扎,郭璞尝试过了,他的父亲虽然做过太守之类的官,但并不是世家大族,像他这样有抱负有才能的人,要想获得朝廷青睐,只有拿出点吸引人的东西———他的诗赋才能让皇帝“见而嘉之”,他的方术才能让皇帝“甚重之”———但这改变不了他的处境,反而因为“好卜筮,缙绅多笑之”,只能作篇“客傲”与人争论,捎带着发发牢骚,于是他真正成了一个像东方朔那样的词臣、弄臣,恢复中原、澄清时局的理想也不过是泡影。他也看开了,“不修威仪,嗜酒好色,时或过度”,同为著作郎的干宝劝他,他说:“吾所受有本限,用之恒恐不得尽,卿乃忧酒色之为患乎!”

  一方面纵情酒色,另一方面游于诗赋,1700年后,无心插柳的郭璞在文化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注释《尔雅》、《山海经》,现在《辞海》上随处可见,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游仙诗体的先河。只是,在他笔下虚无缥缈的神仙生活和奇幻仙境里,依然能看到一个“硅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的孤独落寞的文人身影。

  郭璞在南方留下了一座城池,在历史上留下诗赋和许多学术作品,然而在自己的故乡,祠堂也被毁弃成为戏台。

  郭璞自从避乱东南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他的足迹所至,尽是南方的秀山丽水,连他的坟茔,也在南京的玄武湖旁———那是他死后,晋明帝感念他的忠诚而修建的衣冠冢。他一生最著名也是令后人最感激的遗迹是温州,东晋时叫“永嘉郡”。在他死前两个月,他用五行八卦的理念指导修建了这座城池,民间故老相传,正是他的“科学规划”,让永嘉郡得天地灵气,由此兴旺了一千多年。

  然而在他的故乡,他的名字却显陌生了,与那个盛产“宰相”的裴氏家族无法相提并论———这也是文人与官僚的区别吧。不过细细寻访,总有遗迹可供追念的。在闻喜县,原有座三仙楼,里面供奉的就是郭璞、吕洞宾和邱延翰(明朝人,堪舆家),郭璞是居中而坐的。在距南郭村60多里的中条山深处,有片平地,据说是郭璞为避战乱而隐居并开垦出来的,那地叫“南郭地”,还有窑洞,乡民都叫“郭璞窑洞”……

  郭璞研究会的会长郭福德说,他是郭璞七十二代后裔。郭璞有两房夫人,大夫人生长子、三子、五子,二夫人生次子和四子,南渡时,随行的是二夫人和次子、四子。其余三子留在故乡,繁衍为南郭村长门、三门、五门,而他便出身长门。

  在南郭村还有郭璞故里碑和祠堂。故里碑上写“晋先贤郭(讳)璞字景纯故里”,是康熙三十六年,一位四川来的郭璞后人专门寻访至此后所立。碑已斑驳,字迹依稀尚可辨认。郭璞祠堂据说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规模甚是宏大,所悬牌匾有“奇才正学”(清乾隆时)、“心契天人”(明嘉靖时)等,对郭璞赞誉倍至。祠堂毁于上世纪40年代,现仅存照壁和门前石狮一只。照壁上有砖雕“松鹤延年”图,仙官神将、珍禽异兽环绕以为修饰,与郭璞方术大家的身份暗暗契合。

  祠堂拆毁后用来修建了南郭村的戏台。郭福德说,戏台从上面的屋脊、吻兽、瓦,到房梁、檩条、椽子,一直到下面的条石都取自郭璞祠堂。看着这座在乡间算是宏伟的戏台,不由得感慨原来郭璞祠堂的宏大,更可感慨的是,戏台这样世俗娱乐化的建筑,在不经意间,就侵夺了文化意味十分浓厚的祠堂。因为祠堂,我总以为在血脉深处牵系着一个家族。难道说,当时南郭村人就不在意“郭璞后裔”这样的身份么?戏院门口的那只石狮子并不会回答这样深奥的问题,它仅仅是守护着早不属于祠堂的一砖一瓦。

  据说,原来郭璞祠堂门上悬挂着“生柏地葬金山官至临贺,注尔雅译山海著作佐郎”的对联。也许,当时写这副对联的人竭力想把郭璞往“正统”上拉扯吧,但用这副对联来概括郭璞的生平未免失之简单了。这样复杂丰富的历史人物可以挖掘的精神遗产实在太多了。闻喜当地的郭璞研究会做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几年了,但仅凭闻喜一地的人力、财力,却怕是不够,郭璞研究会的秘书长,闻喜县政协原文史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崔利就说,希望更多的人支持、投身到这个工作中来。

  这也是整理、发展所有传统文化遗产的需要。

  相关链接

  卜筮:占卜,用龟甲占卜叫“卜”,用蓍草占卜叫“筮”。

  堪舆:以周易为基本理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要求,指导人们选择最佳的生存、生活和工作场所以及丧葬环境的一门学问,民间俗称“风水”。

本文作者:李遇,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5-11-09 )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名人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名人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