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城市系列之十八:河津

  1500年前,河津就叫做龙门,所以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鲤鱼跳龙门。河津地处于黄河、汾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极适合人类生存,所以有证可考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一百万年以前。

  在故事里找寻

  还没到过河津的时候,听说过的河津就是那地方富人多极了,逼仄陈旧的街道上开着的都是暴发户耀武扬威的 豪华车,然后城市里飘着的是灰蒙蒙的土,到处都是被烟灰污染的痕迹。

  第一次去河津的时候还是春天的一个晚上,同行的司机说,带你去看看河津的工业区,先是看到那里的夜晚天空都被工厂的灯火映成了红彤彤的颜色,然后就能感觉到空气里的污浊,我不由得皱了皱眉,心里有点后悔,不该来的。车子再向前行驶,视野渐渐开阔,灯光却暗下来,路边的树林依稀可见。空气变得清爽,周遭也变得宁静,从太原开着车一路走来,第一次有了舒服的感觉。

  见到的第一个河津人是河津市委通讯组的组长杨志俊,一个高大帅气干净的男人,声音洪亮,操着一口极为难懂的河津话,他开始和一众男士握手,转了一圈惟独漏了我,于是我笑说,你们这里是不是男人会很大男子主义,不大看得起女子。他说当然不是,我以为你是谁带来的家属,我怎么知道你是来工作的呢?我说我是来组山西晚报城市坐标的稿子,河津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它有着怎样的文化,怎样的风土人情,又有着怎样的城市性格?他先问:收钱吗?我笑说,当然不了,我们是文化版。于是他大手一拍,说,好,我给你招集人去。那次我因为有事第二天行色匆匆地就走了,于是有了这个约定,下次再访河津,这一等就到了秋天。

  再访河津,秋高气爽,大大小小的马路边都摊开了金黄的玉米来晒,心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灰的马路,低的屋子,金黄的玉米,蓝蓝的高的天空,马路边低头劳作的农人,各种对比强烈的色块堆在一起,像一幅色彩浓烈的印象派油画画作。

  这次还是不很顺利,杨组长约好的那个熟通河津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老人大主任正好去上海了,杨组长大手拍着桌子,说这可是一大损失,这可怎么办?我心里觉得有点好玩,这就是河津人的性格么?豪爽、认真、大气,又有点孩子式的淳朴天真。

  他说那先带你四处转转吧。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河津人都引以为骄傲的大人物———白袍将军薛仁贵的故里寒窑。据考证,薛仁贵是河津修村人,村里村长支书一听说我们要来很重视,把村里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招了来,各种资料、图纸满满地排了一桌子,原来他们已经有了规划,要把薛仁贵的故里寒窑开发成旅游景点。薛仁贵的寒窑在村背后的小土山上,沿着村里弯弯曲曲的土路上去,寒窑当然不是以前的寒窑,和所有的仿古建筑一样,金碧辉煌得让人不能相信它也能承载得了厚重的历史,倒是远山绵延望去,一道道山梁,裸露的褐色的黄土趴着毛茸茸的绿色植被,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同行的人说据说薛仁贵就是在那里打柴,遇到一个山中的高人,教了他一身的过人武艺。那故事已然久远,找不到太多人间烟火的痕迹,这寒窑据说是薛仁贵的妻子柳银环原来住的地方。想想一千多年前,曾有一个女子呆在这里,遥望远方,苦苦等着那心爱的郎君。这时月亮升上来,半牙明月清晰得让人心疼,思念得心疼,原来思念也是会传染的,从一千多年前通过这月光传染过来。一对村里的小情侣在亭子里相拥而语,见我们上来,开始有一点不好意思,然后就背过身,继续说他们的悄悄话去了。今昔何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往回走的路上,时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风雨剥蚀后依然还可以看到内里精美的门窗隔扇,想想,这里曾经又会有过什么样的故事?村里的学校放学了,这些小孩子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寻访者,问那里有什么好看的,这问题太高深,我也讲不清楚。(费煜) 

  精·气·神

  家在河津,是我出门在外时千百次对问我家在何方的人的回答。当然接下来我又必定会被再问:河津在哪儿?每逢此时,我会微笑着反问:听过“桃花三月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吗?对方睁大着眼睛点点头,神情专注地等我的下文。我告诉他:河津就在黄河岸边。“鱼跃龙门”的龙门,就在河津。

  龙门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在那陡峭的崖壁上,赫然地刻有两个遒劲有力的红色大字:龙门。峡谷以东河津境内的这座山,也就叫做龙门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津人祖祖辈辈喝着龙门的水,世世代代生在龙门、活在龙门、死在龙门,骨子里也就渗透了龙门的气息龙门的精神。

  龙门精神是逆流而上时不畏艰险奋力前进,是身处逆境时决不言败毫不气馁。龙门气息是大事从容认真毫不含糊,对于小事则可以一笑置之忽略不计。

  所以河津人大都憨直明快勇大于谋,多于苦干实干而少于筹划少于算计。不信你去试试,与河津人做生意,钱款及斤两往往会被免了零头;跟河津人喝酒,你却不可以藏奸耍滑,端起酒来你必须杯杯见底一饮而尽。因为河津人认为钱财上分分俩俩是小事,可以不计,但酒品即人品,人品是大事,是大事就马虎不得。

  让河津人为之骄傲的还有,河津是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的故乡。陕西韩城人总说司马迁祠在韩城,河津人却很认真地说:你们那只是衣冠墓,盖了座祠罢了,真正的司马迁墓和司马迁的后人都在我们河津呢!薛仁贵一家住过的寒窑,以及他当年射雁的汾河湾,都是河津今日的古迹。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是我们河津人王勃说的!还是不知道王勃是谁对吗?《滕王阁序》总知道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总知道吧?那就是我们王勃写的呀!没文化的人若还要问:那王勃现在在哪儿?我去会会。河津人会说:王勃在唐朝,你上唐朝去会吧!

  如今的河津已更不一般:河津是山西的首富;河津已进入了全国百强;河津有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山西铝厂;河津的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十多年来河津的税收额基本占全区十三个县市总和的三分之一。总之,用“大刀阔斧”和“日新月异”来形容今天的河津毫不为过,因为今日之河津,依然秉承,甚至是更好地完善和发扬着龙门文化与龙门气息龙门精神。

  我家在河津,我是河津人。要写河津,就这千儿八百字,太不过瘾。我还没写呢!我还得写,我想写写我们河津老城、河津方言、河津女人。(徐小兰) 

  谁不说咱龙门好

  龙门的水。水是万物之源,是一切文化的摇篮,龙门便因大禹治水凿龙门而得名。《尔雅》里就有记载:“龙门地势险,河率破山以行,禹功于此最难。”禹凿龙门,不仅给后世留下丰厚的水利遗产,并由此而产生了许多绚丽的景致和悲壮的历史。水是龙门风景,也是龙门的文化血脉。

  龙门的庙。龙门因大禹治水而闻名天下,龙门的大禹庙也以精巧著称,三十多处建筑各具特色,特别是庙中的“明德宫”,建筑雕梁画栋,庙里青松奇木林立,非常地漂亮。龙门这地方人生活安定,庙多,香火也旺,云中寺、关帝庙、后土庙、祖师庙、地母庙……供的神仙不同,表达的却都是咱龙门老百姓世世代代勤劳富裕的愿望。所以龙门不但庙多而且庙会多,禹庙春秋两季都有庙会,长达五十余天,庙会成了咱老百姓经商、走亲戚、闹红火的场地,社戏、社火、干板腔、绘画、剪纸、刺绣这些民间的艺术因庙会的吸引和促进而得到长足发展。

  龙门的诗。龙门这地方自古就是山好水好人富足,所以来过龙门的诗人都会忍不住写上几首好诗赞美一下,像杜甫、王绩、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欧阳修、理学家薛萱、著名学者顾炎武等等,都留下好多让咱龙门人骄傲的诗句。“峰临冀野三千界,势压秦关百二州”,这些诗句夸的都是咱龙门的气势。咱龙门还出过一个著名的唐朝诗人王勃,年纪小小就写出《滕王阁序》那样的名篇,可惜他去世得有点太早了。

  龙门的经济。龙门这地方只要没什么大的灾害战乱,很快就能富足起来。龙门长期以来是个农业发达的县市,在唐代,有“龙门仓”之称。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重要的事。古今河津人之所以热恋家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里能解决温饱问题,因而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根据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全县就有挂牌商号375户,从业人员1719人。

  龙门的关隘。龙门这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这里是秦晋的主战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占领龙门后,渡河西取长安;明末李自成率部由龙门东渡黄河入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更是抗日的主战场1938年国民党新编第八师在龙门英勇抗日,阵亡271名官兵,于右任等国民党要员都纷纷题词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这些石刻今天依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龙门这地方好,不但是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还有就是咱勤劳肯干的龙门人,这地方虽然历经战火洗礼,但在一片又一片的废墟上,龙门人很快就会建起一个新的繁荣富裕的地方。龙门人务实,这地方并没出过太多有过惊天动地伟业的大人物,但是龙门的老百姓始终扎扎实实地活着,耕好自家的田,种好自家的地,用自己的努力换一分收获,一分富足,每个地方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我想咱龙门人最骄傲,最深的文化根源也就是这老祖宗留下的两个字:踏实。(任罗乐) 

本文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 山西城市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