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城市系列之十一:榆次

  城市历史:

  榆次市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县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相连。现为晋中行署所在地,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次历史悠久。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榆次称魏榆,公元前514年称涂水,战国时始称榆次。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设榆次县,历代相沿。1948年7月19日榆 次县解放,1954年改设榆次市,1963年撤销市的建制,恢复榆次县。1971年分设榆次市、榆次县。1983年市县合并为省辖县级市。全市面积132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8平方公里。

  榆次素有“省城门户”之称,是山西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铁路有石太、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于此,还有14条铁路专用线。

  榆次是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建国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榆次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工业以纺织、化纤、机械、印染、煤炭、酿造为主。榆次作为轻纺工业城市,有纺织企业20个,有一批大型企业和名牌优质产品。

  城市性格:温和而小巧

  近十年来,几乎每一个盛夏,我都会带女儿有选择性地到大江南北去游玩,这样,我们陆陆续续地去了不少地方,有的地方给女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地方女儿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忘却了。一日,她在网上浏览一些资料,之后告诉我:网上有文章对一些城市下了定义:北京的大气、上海的奢华、杭州的女性、苏州的精致、南京的伤感、成都的悠闲、拉萨的神秘、深圳的欲望、西安的古朴、厦门的温馨……一座城市如一个人,自有它的个性,上述所言,就是那些城市的个性。

  榆次是一个不大的城市,在全国上千座同等的城市中几乎名不见经传,那么,它的个性是什么呢?

  榆次是一个温和而小巧的城市。

  温和而小巧的榆次,是一个很适合人生活的地方。

  在城区内,一个人上街,走不了多远,定会遇到相识的人,倘若他们有一段时日未曾谋面,彼此会报以一个笑脸或一声问候性的招呼,倘若他们关系贴切,彼此便会随时随地的站下来,长时间地聊天……

  我家住在新城区,在一幢楼的六层,站在前后阳台上远眺,可以看到远处低缓的山峦。有时,我与我的先生顺一条路往东或向南散步,走不了半小时,便满目一派田园风光了,春耕时节,有零零落落的农人在自家的田地里劳作,农妇的头上多围一棉质方形的红头巾或绿头巾,它们红红绿绿在广袤的田地里移动,有鸟脆声鸣叫着掠过天空,路边的野草茂盛地生长着……这一切使人心绪宁静。

  我母亲是一个一生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她年迈时,上街去游玩,走得路途远了,累了,又舍不得花钱乘车,就会毫无顾虑地在马路上拦住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说:“小伙子,带我一段路吧。”有很多次,母亲就是这样回家的。

  我的女儿现在已是一名高中生了,去年中考时她考了榆次区第一名,回忆她七八年来在这座城市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我才意识到,正是由于这座城市的温和与小巧,我才有可能给孩子选择最适合她的学校和老师,那些老师如今都是我的友人。

  我和我的先生曾多次谈过一个话题,即榆次是一个很容易接纳外地人的城市。据我们对各自所在单位同事的了解,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与我们一样,不是榆次本地人,人人操着南腔北调,在一起工作着,共度着年年月月日日。

  我家楼下街对面的小巷里有一家麻将馆,傍晚那里会聚集不少下班后不急于回家的人,他们四人一张桌子,开始兴高采烈地打几圈带点儿小彩的牌。有时,我会走进麻将馆,在那里见到很多熟悉的脸,有的人我叫不上名来,便乱叫一通:灌肠、炒菜、调料、小超市、面包坊……他们是我的街坊四邻,我对他们的称谓后面都隐含着他们的一份职业,我在意着他们在这种平凡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有人稍赢而沾沾自喜,有人稍输而垂头丧气,但他们的这种情绪都是短暂的,当第二天输赢倒换时,情绪也就倒换了,他们的日子一天又一天,我从中体验着人间烟火的真实性。

  日子悠哉。(郝东黎)

  城市地理:明代城隍庙

  榆次城隍庙是榆次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它与长治城隍庙并称为我省现存城隍庙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在全国的城隍庙建筑中,也以它独特的建筑构思和精美工艺别具特色。城隍庙作为宗教建筑,它祭祀供奉着道教系统中的城隍神。

  “城隍”二字的字面理解为城墙和护城河。古老的原始信仰中,万物有灵,万物有神。城隍的神灵,就叫城隍神。城隍是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人与自然斗争的产物,功用就在于防御敌人,保护己方。城隍神自然就成了城市的保护神。它的原始职能,主要就是保护城市不受水火盗贼、敌军的侵袭。它起源自原始信仰的一种自然神,最后发展成了统治者奴役蒙蔽百姓实施封建思想统治的神权工具。榆次城隍庙位于榆次市旧城东南部,东大街中部北侧,前临东大街,背依庙后街,东与棉织厂一墙之隔,右与居民住宅相连。

  在一些动乱时期,城隍庙损坏严重,庙内泥塑全部被毁,个别建筑拆除,但形式、主体基本完整。1986年8月18日评为省保,1996年12月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古老的建筑群终于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城隍庙总体而言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建筑群它保留了明建筑的大量典型特征,同时又别具特色。现存城隍庙占地近四千平方米,它面南背北,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主体建筑均位于主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群都建在高台之上,根据主次,高低层次分明,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高低起伏,跌落有致。

  城隍庙现存建筑均为明初至明中叶所建,当时正值我国古代建筑由宋元向明清嬗变的关键时期,其建筑结构和制作手法一方面大量保留了宋元建筑的特征,同时又体现出许多新的建筑工艺手法,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丛)

  城市想像:期待和谐

  如今,来到榆次,你会看到路宽了,楼高了,天更蓝了,草更绿了,人们的精神更好了……榆次区正奏着和谐的旋律,朝着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然而,作为城市的一员,我觉得榆次有些地方可以做得再好些。

  构建弱势群体的天堂: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而当今的中国正在国际化,人们在追求理想、自我的同时,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一天天在淡薄,未来的老人,靠什么防老?而社会上的孤儿等弱势群体,他们又将如何快乐、健康的生存?笔者认为,不远的未来,也许就是几年后,榆次在人们的期盼下会出现几所颇具规模、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集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为一体的弱势群体的天堂。这不仅解除了当代人的后顾之忧,也减轻了儿孙们的负担。目前,榆次也有福利院,但笔者认为略嫌简陋,应加大投资,为弱势群体创建一个舒适、像家一样温馨的乐园。

  打造休闲娱乐阵地: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感慨,闲下来时,不知该去哪里放松、娱乐?细细想来,据我所知,规模大的大众娱乐场所也只有文化中心了。笔者认为,一个城市的活力,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的物质生活不仅要满足,精神需求更应满足。展望未来,榆次区有设施齐全的体育场,有具备各种专业特点的俱乐部、藏书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高尔夫球场、动物园、主题公园。

  为孩子们搭建艺术平台: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出类拔萃,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中部不发达的小城市,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接受的教育与大城市不平等,我们只是希望政府能花大力气为我们创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缩小差距。单从挖掘孩子艺术天分、发挥孩子艺术潜能这点来说,笔者希望在未来的一天能看到这座城市里矗立着造型别致新颖的青少年宫。孩子们幸福地在这里学唱歌、表演、陶艺、雕塑……

  未来的社会,不见得满眼高楼大厦、人们过着豪奢的生活,但它应该是和谐的,协调的。(张丽萍)

  城市民俗:风土趣说

  人生大半辈子,是在我省中部的榆次度过的,榆次以前在人们的眼里,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城市,民间流传: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个猴。可见其小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榆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榆次,已经不能再用四个“一”来形容,榆次建设,一日千里,作为新兴的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中型城市晋中市市区所在地,榆次现在已经形成了城市南部的颇具规模的老城旅游区与城市西部,北部的工业园区,新型榆次,已经出现在人们面前,榆次新貌,已与榆次古老的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榆次在现代生活中的风景线,形成了榆次特色的民俗文化,细想榆次民俗,有很多很有意思,很有历史文化底蕴,很值的挖掘,现试举几例如下:

  初五早晨爆穷土。此俗来自于正月初五的送穷,农历正月初五是农村统一的送穷的日子,这个农民兄弟父老的节日与固有的风俗习惯,大概在北方一代农村,基本上家家如此,年年如此,根深蒂固,体现了千百年来农民的黄土地上善良愿望与迫切心理,人们怕穷,人们很穷,人们不愿意穷,但又没有好办发,只好把一肚子怨气出在正月初五了,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送穷少穷,唯有榆次的送穷,用了一种与别处不同的方法,这种民俗很有意思,它叫“爆穷”。方法是在正月初五的早上,把所有的垃圾尘土都一点不落扫到一起,集中起来,在垃圾中点鞭炮,叫作爆穷土。

  这个举动好啊!体现了榆次人不屈不挠的个性,它不光是扫,是送,而是爆,一个爆字,写出了多少榆次人的性格。他们还嫌扫和送麻烦呢!一个大炮,早把穷送到九霄云外了,用不着文质彬彬,此其一也。民俗当中看个性。

  其二,驱麻胡。什么是驱麻胡呢?据说,麻胡是隋唐年间一个残暴将领的名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人们恨他恨的不行,就想了好多办法诅咒他,制裁他,驱麻胡就是其中一种。榆次驱麻胡是在农历二月二的那天,把面作的麻胡,放在半头砖支起来的简易火炉上烤,下面点上火,一直到把麻胡烤糊了,全家人分得吃了,这才能起到驱凶避邪的作用。这种民俗,别处也有,但没有榆次这样普遍,手法也特别,很有意思。

  榆次历史悠久,民俗风情,自有其独特之处,有很多特别的地方,需要很好挖掘,需要很好整理,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此处只举两例,权作抛砖引玉吧。(陈瑞)

  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加之晋中南地狭人稠,外出经商谋生自然成了许多人的选择;勤俭、诚信、团结的作风,严密、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一步步将晋商的事业推向高峰。晋商极少举家迁移至他乡,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留家眷在原籍,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奇迹一般的大院,它们的豪华气派是晋商实力最好的证明。也有人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看出了晋商的保守自闭、墨守成规。实际上,营造豪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处致命伤:晋商资本大量流向土地,不利于商业资本向近代资本发展。尽管有着让今人也赞叹不已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但明清晋商终究是封建商人,遭遇纷乱的时代,衰落不可避免。

  城市地理:南北榆次 相映成趣

  这个城市的春天是一夜之间到来的。昨日还呈铁灰色的树木,今天竟都泛绿了,尤其是柳树,有风吹拂的时候,纤细柔软的枝条便随风摇曳,那一刻,或大或小的树冠,就宛如笼着一团团浅绿色的烟雾……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套古籍线装的《榆次县志》,约七八本的样子,现今,我对其中的很多内容已淡忘了,但有一句话却总是记忆犹新:榆次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于是,春天的榆次城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

  我的童年,是在榆次老城里度过的。那时,榆次老城方圆二里许,城周有长长的高高的残败的土城墙,城内有十几条纵横的街巷。北大街和南大街是榆次老城最主要的街道,比其它街巷宽,五六米的样子,路面铺着一条一条光滑的青石板,从北门口径直到南关的清虚阁。下雨天时,条条青石板就犹如一面面水汪汪的镜子。

  我家住在龙王庙街。龙王庙街在十几条街巷里很特殊,与众不同,街北是一道完整的砖墙,街南是二十多个规规矩矩的四合院。那道砖墙是龙王庙的围墙。龙王庙在很久以前就改做学校了,最早称鸣凤书院,后叫榆次二中,大门设在街东口,是一个构造复杂飞檐斗拱的排楼,进了门里,有一座小巧的麻石桥,桥两侧有水池,池中长过浮萍,开过荷花,游戏过金鱼。过了桥,就通向一间又一间的大殿,殿与殿之间的院子里有古老的柏树和槐树,每年初夏时节,柏树碧绿,白色的穗状小花就在巨大的槐树冠上盛开了,花香四溢,伴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溢出那道砖墙,与傍晚在四合院上空袅袅飘浮的炊烟糅在一起,笼罩了老城很大的区域。

  从2001年起,榆次老城开始了它的修复工程,那是一次大手笔的修复工程,至2004年一期工程完成。竣工后的第一时间,我曾走进老城。在北门入口处,我看见一块镶嵌于地面上的石碑,始知这座老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成王时代就已存在了。而今,榆次老城仿佛是一个起死回生的人一样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它庄重中蕴含着生动,静谧中透露着灵动。从北门口到南关的清虚阁,路面上重铺了的石条,街两边是修葺一新的鳞次栉比的店铺,有的门两侧伫立着石狮石鼓,有的门外有立柱林立的雨廊,有的木质街门包着圆帽状的铁钉。若站在北门口向南远眺,可以隐约地看到清虚阁巍峨地耸立在老城一边的尽头……有很多的人在老城中款款而行,这一切是我童年时就亲切的景象。

  若站在北门口转身向北,我又看到一个有些陌生的现代化都市,它有宽阔的音乐喷泉广场,有笔直的马路,路边是装饰豪华的文化中心、商场、银行、超市、书店、肯德基、永和豆浆、发廊、酒吧……它们统统光鲜闪亮,融在永不知疲倦吟唱的流行歌曲的背景音乐中。若再往北行,人会误以为步入了某个欧洲小城,整条榆太路两边均是二三层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洋楼……

  如今,我每每站在宽阔的北门广场,就会明晰地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南北地域有明显对比的城市中,会发现,北边新城区的扩展和南边老城区的保护竟在榆次这座城市以和谐的状态共存,南边老城的古朴会让我心情平和,北边的现代化都市又会让我心潮澎湃,不相悖,南北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今日认识的榆次。(□东黎)

  城市诉说:恍把榆次作故乡

  对于榆次,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熟悉却又陌生,似曾相识却又不能深入肌里,记忆里总能触摸到她的骨架,现实里却因为她的不断美丽不断城市化而日渐疏离。

  最早知道榆次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天晚上,年轻的二姨三姨她们想去看电影《苦菜花》,十几个姑娘小伙子从公路上拦了辆大卡车向着榆次呼啸而去。那时不知道榆次是什么样,只知道过了潇河桥就到了榆次,到了榆次就找八一饭店,八一饭店就像这个城市的一杆标尺,也像一个南来北往的集散地,以它为参照,榆次城你可以随便逛,只要找到八一饭店,就不会丢,就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年龄渐长,关于榆次的地理名字越来越多地被记忆记取,文化宫、北山路、铁华大厦、安宁桥、迎宾桥、华钜,它们牵引着我一次次走进榆次的街巷和民情中,而在榆次人豪爽粗犷的方言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走,从普通话回到榆次腔,再从榆次腔回到自己的乡音。

  太近了!榆次离我的故土太近了,一不留神,榆次就成了故乡。现在的榆次越来越城市化了,一次和朋友开着车绕来绕去竟然迷了路,这是一个新开发的工业园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簇新,那么陌生;还有一次从太原下去直奔八一饭店,可是当车停到那个宽敞的十字路口时,我恍惚了,八一饭店呢?那个从未进去过却熟悉于心的八一饭店呢?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

  两个最好的闺中密友都把家安在了榆次,一个在北山路,一个在老城附近。隔三差五,她们就会坐着901公交车来太原逛一圈。她俩的工作不是太紧张,工资也不是很高,但定时做美容,皮肤保养得很好,年初流行陶瓷烫,她俩都花了200块钱烫了头发。去年国庆节去榆次,她们俩做东。吃什么呢?她俩说就吃有地方特色的吧,平遥人在榆次开了家连锁饭店,挺晋中味的。玩什么呢?她俩说,除了常家庄园和老城,榆次还新建了个大的文化中心,里面有音乐厅、酒吧,逛累了就去里面听听音乐去。她们说,太原是适合逛的,榆次是适合住的。

  是的,榆次是适合居住的,节奏舒缓,路宽桥多,但榆次也是快节奏的,每去一次都会给人新的不同。榆次的普通人挣钱不多,花钱也不奢侈,但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地跟着太原的甚至更大都市的节拍。(□乡子)

  城市印象:乡土的都市

  农历三月廿九,榆次,大风。人是在路上摇曳的草,一个个艰难地迈着步子。榆次和太原几乎是一步之遥,风里面却少了很多沙子,尽管大,也仅仅是在天空中拉几声号子,增添些许凉的味道而已。从晋中宾馆走出来,能看到对面的一排小超市的老板们在店铺的外面收着摆出来的东西,忙碌的。风的确大,路上的人有些行色匆匆。

  在晋中宾馆往出走的路口,我看见两个街头摊贩,一个修自行车的,一个钉鞋的,分据在岔口的两旁,像两尊门神,神态安详,平静地鼓捣着手里的活或者默默地抽着烟看路上的人。

  在榆次的两三天里,我在街上走的时候,随处可见头上悬挂的条幅或广告里有弘扬晋商文化的字样,晋中市以前有山西最优秀的商人,并且保留了诸多的晋商大院。我对晋商并不了解,所以不便多谈,但在我眼中,榆次很多地方有着晋商遗留的东西,丝毫不做作地在民间流传,比如超市、比如修车钉鞋的人。榆次这座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小商店都喜欢把自己称作超市,尽管它们不具备超市的规模和服务标准,但是从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主人的美好愿望,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些超市主人们的商业意识,或许哪一天,他们其中的哪个人就因此而崛起,成为新一代的山西商人。我到过许多城市,没有见过有哪一座城市像榆次这样,几乎在每一个路口都分布着钉鞋修车的。我的理解中,晋商文化里有那么一点,就是节俭,在一个城市里,有这么多街头小摊并且能一直存活下来,正折射出了榆次人的节俭。所以在这里,你应该能看到有各种层次的人将自己的鞋子或自行车带到路边修理,而这些人中,保不准哪位就是深藏的“陶朱公”。

  榆次是一座乡土而前卫的城。她的乡土气息容易让人喜欢,乡土的热情洋溢在人们对话和交谈的字里行间!问个路或者买个东西,就有人将热情淳朴地向你推来,所以是乡土的。前卫是眼睛中可以看到的,宽阔的路就不说了吧!就是散落在城市中的几个广场,也是各有韵味的。其他就是路边的建筑,是整齐的划一的,完全不是像大同一样高高矮矮地将各种建筑并立在一起。榆次和大同,都比较有一个城市的样子,然而,大同有一丝承袭昔日繁华怀旧的破败,榆次的调子却是明朗欢快和富有想象力的;同样有铁路贯穿市区,大同的路也宽阔,但总觉得有些拥挤,榆次的路就让人觉得舒服,人群从立交桥下穿梭往来,很少有互相干扰的时候。或许离太原近,榆次都市化的脚步要明朗一些,但是那种味道,却不是单纯模仿来的。

  原先以为,只要有宽阔的马路,马路边有高大的建筑,建筑上有宽大的玻璃,玻璃上就只会反射冷漠和生硬的光线,疏远都市人的距离。走过了榆次,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这样,温暖一样会在水泥丛林里和谐地延伸。(□边治国) 

本文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 山西城市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