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城市系列之十:朔州

  时势造英雄。世事沧桑,刀光剑影,朔州这块土地孕育了许多英雄和杰出人物,如张辽、尉迟恭、刘武周、周得威等。英雄是群体的代表人物,一个英雄的背后,衬托着无数将士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这种壮烈气概,来源于也同时造就了当地人民豪爽乐观,通武不屈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在这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历史文 化传统的“朔州精神”。

  朔州地处塞外,在历史上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之地,文化相互渗透,反映在民俗、民风上,特点较为突出,从秦汉到明清,这里始终是汉族农耕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悠悠历史铭记下了朔州灿烂文化;漫漫岁月刻印着朔州人民淳厚的民风。

  城市地理——七里河的波光

  记得童年时候,我常常从乡下到朔州城看望姥姥。印象中的县城根本不是乡亲们传言的那么洋气,除了街道还算整齐以外,好像满目都是破旧的一些瓦房,四下被高高的城墙围拢起来。由于年久失修,人们早已拆完了城墙外包的青砖,将古代用于军事防御的壁垒改造成十足的土墙,所以城内始终弥漫着一团黄褐色陈旧的苍凉。一旦到了居民生火做饭的时间,空气中更多掺杂进黑色的粉尘,飘忽着那么说不清的郁闷。

  恍惚过去十四五年,我也凑来朔州城落脚,眼见这座小城并没有多少起色,塞外干燥的风沙依然喧嚣地游走,荡涤所有的街衢和院落。俗话说风水风水,没有流水的润泽,自然就奢谈风水么,朔州实在令人摇头,哪里如史书所说的几万年前森林茂密、大河奔流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当时我正在追求适逢妙龄的少女小云,谈恋爱总想物色一处清静风景的角落,两人从她家出来一直往北走,大约有六七里的样子,居然碰到一条宽阔的河谷,而且谷底蜿蜒着细弱的流水。问问老乡,得知那就是七里河,干涸时节多,见水时节少。只见河谷夹岸的都是两三丈的土崖,不少的村民傍崖掏了窑洞居住,泥猴似的小孩跑出跑进。河滩里零星生长些断头的老柳树,没有绿丝垂绦,只有一群乌鸦翻飞聒噪。

  我就算认识了七里河,河水也潺潺地,听着却好似满含着幽咽与苦涩。

  然后朔州建市,我到一家新闻单位做记者。大约1991年夏天,忽然接到采访任务说是七里河大桥建成通车。我早早过去,果然发现我当初约会的地方一桥飞架七里河两岸。那是一座颇具现代美学的多孔拱桥,精雕细刻了栏杆,桥上设计了彩虹一样的金属装饰,令无数土生土长的朔州人扼腕赞叹,有人还诗兴大发,什么“长桥卧波未云何虹”,把《阿房宫赋》的溢美辞句都搬来了,可是我觉得桥下还是那条季节小河,卧波也无从谈起。当即上去采访即将调离的市委书记,他说以后这里要修建人工湖,将朔州变成塞外江南。我没以为然,私下推测他都要走了,描绘的蓝图好像遥远了些?谁知往后又是十几年过去,朔州市真的建成了七里河人工湖,那位官员没有食言。

  现在的七里河人工湖委实是风水洋溢,在它周围,一座全新的朔州拔地而起,有些海市蜃楼一般的意境。好大的一汪碧水,波光粼粼之间,虹桥飞架,倒影如画,原来两岸的不毛之地,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规划错落有致。每到春和景明,湖畔杨柳随风婆娑,居然还吸引来天鹅的惊鸿一瞥。只见许多少年男女依偎赏景,青春的温馨扑面而来,大约在他们心中早已忘掉了那条可怜巴巴的季节河———就由七里河的沧桑在波光里荡漾好了。(广朔)

  城市民俗——朔州旺火

  旺火来源于篝火。

  旺火也叫做火塔子,是根据它的形状来说的。点火后,熊熊燃烧,火势很旺,预示着这家人的运气也会一年旺盛,取其意,所以叫旺火。

  垒旺火的第一道工序是将方方正正的大炭块用斧刃顺纹理劈成二寸来厚的片块,再将大片敲成小片;第二道工序是垒,先找三块砖头,按东、西、北三个方向摆好(南面是风口),然后将片块炭往砖头上面一层层垒,每垒上一层时,必须压住下一层的缝,以求牢固。底座是圆的,一层一层逐渐缩小,最后到了顶部,用一小块炭盖顶。中间空的部分填满大小长短适中的劈柴,风口上填塞豆秸之类作为引火柴。点火时,先点引火柴,然后人力扇风,使里面的劈柴着火,由劈柴再点燃炭块,这时候整个火塔子就熊熊燃烧起来了。

  根据传说,远古时期,“年”和虎狼一样,是凶猛巨大的野兽,常于寒冬新春时,夜间深入村庄伤害人畜,令人叫苦连天。有一年腊月三十傍晚,年到了某个村子,恰好牧童甩鞭子,它就逃到下一个村子,又看见一个妇人晒出的红衣裳,慌忙跑了。人们就知道这个害人的家伙害怕红色和鞭声,所以每到除夕之夜就在院内点燃篝火,挂起红灯笼,通宵达旦。

  其实旺火也不一定是传说中那样的由来,主要是在除旧布新时候,图个吉祥如意、喜庆热闹,在朔州就另具特色。雁北气候寒冷,木材匮乏,但地下的煤炭丰富,到了宋朝仁宗时,人们就开始用炭块代替木材,篝火变成旺火,关于旺火的寓意,取其六畜兴旺,来年光景红火。

  以前垒旺火,人们只用小块的炭垒个尺余高的塔状旺火,既要红火又得考虑节约。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旺火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倒不太明显,在城内的旺火越垒越高越垒越大,动辄十几米二十几米,所需煤炭二十几吨,成本很高,最后一烧了之,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将旺火最初的寓意渐渐淡化。可能这也是旺火本身的悲哀。(边云芳)

  城市人物——忠义张辽

  朔州出名将,张辽是其一。《三国志》记载:“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雁门即今日的朔州。

  张辽是三国名将,跟随曹操,忠肝义胆,多年征战,屡立战功。他有勇有谋,堪当大任。在合淝之战中,面对孙权十万大军,毫无惧色,伏兵逍遥津,大败吴军,杀得孙权落荒而逃,江南人人害怕。而“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张辽深解其味。同样是在合淝,与吴军对阵得胜回城后,犒劳三军,但不许解甲宿睡。当吴军是夜偷袭时,又大败敌方,伤其大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显露无遗。而我读《三国演义》,张辽的忠义更是让人感喟。张辽初侍丁原、吕布,虽未遇明主,但忠人之事,一力死战。白门楼上,吕布贪生怕死,而张辽怒斥:“死则死耳,何惧之有?”,并大骂曹操。刘备、关羽求情,曹操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曹。从此,鞍前马后,一心向曹,屡建战功,至老不休。

  忠心可见,更难得的是义薄云天。关羽是有名的忠义之人,所谓惺惺相惜,张辽与云长一见如故,二人虽各侍其主,但始终相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好的朋友了。《三国演义》中有张辽劝降云长的章节。张辽陈述云长“三罪”:大意是有背同生共死之约,有负家眷托付之重,壮志未酬要留有用之身。最终说动关羽,定下三约。张辽回复曹操时,又以豫让“众人国土”之论建言曹操。最终既救得朋友性命,又保全其威名。我每读此节,总是对张辽钦佩不已。他不是为劝降而劝降,既忠心为君办事,又顾全朋友大义,掌握适度。他对忠义的理解也不狭隘,不赞成逞匹夫之勇,徒死无益,这一点难能可贵。在逍遥津一战中,李典与张辽不睦,不愿出战。而张辽以大义感之:“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李典被感动,最终打了胜仗。张辽其忠义,三国诸将中,我以为无出其右。(夏利春)

  城市性格——与世无争

  古往今来,能够扼要地概括朔州特点的,莫过于明代一首著名的古诗,其中那句“雁门关外野人家”可谓入木三分。想想看,朔州作为雁门关外的边陲要塞,素来被称做“三晋锁钥”,是三晋乃至中原的门户,自从秦时养马筑城,历来兵家必争。曾几何时,中原的农耕文化和漠北的游牧文化在这里激烈撞击,比如匈奴、契丹、鞑靼、突厥、鲜卑等等次第呼啸而来,兵戈迭起狼烟肆虐,虽然两种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却终究导致了朔州朝不毛之地的方向越走越远。

  可想而知,世世代代处于胡汉交锋的刀尖上,朔州人该过着怎样的日子。举个例子说,即使先人出土的尸骸上都可以看见肋骨缝里的箭镞。在夹缝里苟活,朔州人理所当然就历练出他们相应的生存之道,打起仗来就跑掉,然后总是故里情深么,不打仗了再回来,死在他乡那是怨命,只要两条腿还在身子上,什么希望都不会彻底泯灭。

  用逃跑来和命运抗争,总有懦弱的嫌疑,但在外地人眼里,朔州人却具备豪爽和质朴的性格。试想经常打算离开故乡,自然不会积累半点家产,又兼流离在外朝不保夕或者害怕累赘,大家通通豁达了,不攒余粮,吃光喝尽,待客也这样,恨不能掏出肺腑来烹饪。晋中人也到口外,却是经商办钱庄以及贸易往来,而朔州人只图一口饭吃,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既然世代不涉商道、不谋钻营,朔州人无疑单纯得可爱,说话也就心直口快毫无城府,其实在外人眼里好像脑子不够用。跑来跑去,朔州人灵魂深处的反抗意识被淡化了。自古以来极少听说朔州发生过农民揭竿之事,倒是有个隋唐时期的刘武周号称“定阳王”,可惜那是一个外来迁户,史书说“父匡徙马邑”么,而且和突厥挂勾的。回到现实中来,商品经济大潮汹涌,又是和平环境,朔州人避无可避,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没见到几家真正的实业,加工业制造业商业尽让外地人唱主角。穷的农户吧安贫乐道,据说国家分配一批优良种羊让大伙繁殖致富,却被宰杀了吃肉,这也罢了;也有弄潮儿一夜暴富的,有关数据表明多数依靠承包煤窑发迹,掠夺性开采资源,根本不考虑将来,以至于影响到地方经济兴衰:煤炭畅销则经济宽裕,煤炭滞销则经济困难。靠煤炭投机的少数大款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按理应该回报社会,如何稳扎稳打将地下优势转化为地上优势,但却不然,听说争相到北京购买豪宅,图的是给孩子捎带为北京户口,虽然北京方面的条件苛刻,但急功近利企图打造北京血统,也就认了。比老辈人走口外高明了一点儿。曾听北京一个朋友聊起一桩小道消息,说是朔州几个款爷通过金钱开道弄虚作假把孩子送到一个理想的岗位,后来东窗事发遭到开除,款爷们毫不气恼,很无所谓拉起孩子说:“没事,咱们回去。”笑呵呵扬长就回去了。但愿这是朔州人的个别现象。

  总之,朔州人的性格,不怎么善于生气,与世无争。(郭万新) 

本文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 山西城市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