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城市系列之七:霍州——小城故事多

  霍州古属冀州地,因东依霍山而得名,周武王封其弟霍叔处即姬处于此,始为霍国。而后称彘,西汉设彘县,东汉更名永安县,隋改为霍邑县,后置霍山郡,唐改霍山郡为吕州,金增置霍州,清改霍州为直隶州,辖灵石、汾西、赵城,曾管辖岳阳(今安泽、古县)。民国三年取消直隶州建制称霍县。1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 县设立霍州市。霍邑,地处山西南北交通要道,北藉韩信岭,南扼白壁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尧舜时便享有“中州重镇、帝都屏障”之称。

  霍州威风锣鼓是以鼓、铙、锣、镲四种乐器齐奏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古朴凝重,粗犷豪放,音域宽广,刚劲激昂如黄河奔腾,似雷霆万钧,故有“斯声撼世”、“天下第一鼓”之誉称。

  威风锣鼓起源尧舜,兴于隋唐。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千百年来霍州威风锣鼓经人民群众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极大丰富了威风锣鼓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鼓花、锣花、镲花与铙花传统的表现手法上不断花样出新,曲牌也日见雄风,队伍不断壮大,由二三十人扩大为三五百人至千人。欣赏威风锣鼓,使您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演变,感受到人类永不退缩的精神,使你心情激荡,豪气陡增,可达到一种拔地而起、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

  城市性格:“鬼子”的变迁

  所谓“霍州鬼子”的说法,我理解,是有些褒义的。因为,还有一句话:三个日本鬼子斗不过一个霍州鬼子。有人开我的玩笑,问:霍州鬼子什么意思?我就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抗日英雄。

  民间戏说,一般是有来源的。

  霍州。位于晋南地区最北,北接晋中,南衔洪洞,东依霍山,西临汾西,是交通要塞,也是战略上兵家必争之地。

  日本鬼子来了,霍州是一个据点,其间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也有不少戏弄小日本,玩弄于掌股之间的传说,所以,霍州人,才有了“鬼子”的说法,这其实是尊称。

  我上初中时,有一个历史老师姓段,其父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乃是霍州的县长,大家。上课说到抗日,段老师说他小时候见过日本鬼子,鬼子先来软的,谁说日语,就给谁吃“洋糖”。“我是将计就计,只吃糖,不说日本话”段老师脸上露出罕见的黠诈。

  其实,段家是以气节闻名的,《霍州志》上有记载:日寇来霍,问段县长(段老师之父)催讨军粮,段答曰:无。日本鬼子脑筋一转:没粮,你们当地人吃什么?答曰:粪。

  民间的说法是,找来粪便,段县长面不改色食之,日寇愕然。不管怎样,反正段县长至死未给日寇一粒粮食,美名传颂至今,为霍州人的榜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不知怎的,慢慢“霍州鬼子”的说法,有了些许贬义。

  外人的说法,也有道理。我即使身为霍州人,体味多年,也不避讳,比如:圆滑。小脑发达,不惹人,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民风。

  再比较四邻:淳朴不及沁源人,刚强不及洪洞人,算计算不过灵石人,倔强倔不过汾西人。聪明不是大聪明,强硬不是一直强硬,“鬼”的说法,就有了贬责之义。

  就连一向认为霍州是“大城市”的汾西人,也慢慢有些“觉悟”,于是,民间有“三个霍州鬼子斗不过一个汾西鳖”的说法。

  民间毕竟是民间,口无遮挡,所谓谁斗谁,不过是玩笑,戏说,不必当真。

  近年来,我到是凭添了许多对故乡的好感,可能是经济发展了,旅游业引来不少外地人,城市建设也搞得不错,形象问题也成了大家的共识。

  几起见义勇为的事迹,让我看到了霍州人勇斗日寇的“梗”气,百姓有钱了,也不再斤斤计较,宽容了许多,只要不是“斗”,霍州人小聪明后边,我发现有一个“善”字。

  善良、诚信、灵活、正直,这样的性格,应该发扬光大,这样风气应该日盛一日,那么,“鬼子”的说法,再找回了它最初的意义,我想,真是大可宽慰的。(房 华)

  城市传说:话说门神

  正宗的传统门神,是唐代两位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秦琼、敬德做门神的根源出于霍州,出于隋唐霍邑之战。

  传说李世民夜宿霍邑衙门(即今霍州署),不料多次在梦中被两个无头的人惊醒。李世民仔细琢磨,这两人一个像在霍邑被唐军斩杀的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因招降尉迟恭被充作刘武周而割了头的人。这两个无头之鬼时时骚扰,使得李世民坐卧不宁。李世民召见徐茂公求计,徐茂公道:“主公屈杀这似刘武周之人,乃因急于收降尉迟将军所致,主公可派尉迟将军夜守衙门,或许得以安宁。”李世民依言,使尉迟恭守门,果然那个似刘武周的冤魂不再来扰,而那个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李世民再次求计于徐茂功。徐茂功道:“臣闻宋老生虽系隋将,但其忠勇可嘉,窃闻宋老生平日极敬佩秦二哥为人,试增派秦二哥夜守衙门,或许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叔宝夜守衙门,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来。

  正因有此在霍邑徐茂功出策,秦琼、敬德夜守衙门之前车,才有泾河龙王扰太宗,太宗宣召徐茂功、秦叔宝、尉迟恭见驾之后辙。由此可知,秦琼、敬德两位唐代名将初识在霍州,酣战在霍州,结义在霍州,二人做门神的根源也在霍州。

  霍州门神,不仅以二位将军威风凛凛、形象逼真而名闻四海,而且以形式多样而声蜚五洲,纸门神、木门神、铁门神、铜门神乃至银门神、金门神,古来应有尽有,如今更加推陈出新。据说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门神形象,便以霍州门神为素材,天津杨柳青的门神国画,也是霍州门神的集锦。(蒲李记)

  城市地理:霍州署衙

  霍州署位于霍州市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为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之冠,是我国目前尚存唯一一座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霍州署与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文化系列,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与保护价值。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分中轴线、东、西副线三大建筑群。现存建筑由南至北分别为:“二龙戏珠”影壁、“古霍名郡”坊、谯楼、丹墀、仪门、甬道、戒石亭、东、西厢房、月台、抱厦、大堂及东、西耳房、二堂、内宅、静怡轩等。

  在全国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中,霍州署有着独特的文化定位。在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共同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府文化体系中,霍州署历史最为悠久。元代大堂建造年代较故宫早一百多年。其雄伟高大、古朴典雅,结构奇巧,工料俱佳,是元代建筑艺术之精品,被我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先生称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霍州署的开发开放,对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及科举制度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霍州署楹联言简意赅醒世警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历代州官把修身立德作为为政之道,书写在官衙的醒目之处,非常耐人寻味,令人赞誉。(张劲松)

  城市印象:巴掌小城

  我儿时的印象里,霍州只是一条河、一座鼓楼、两座桥、三条街拼起来的所谓的城。但至今仍保留的地名里则隐约地勾勒着当年霍州晋南咽锁的重镇风貌,东门、西门、南门、北河、南河,还有东堡、红眼堡等,连上至今仍然耸立的鼓楼,残存的州署,还有城内老旧巷屋的画角飞檐、石狮坐兽,历史的影子依然顽强地提醒着世人:霍州是一座真正的城,千年以来残存的城。

  在城里古稀老人的嘴里,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听到半个世纪前还保留着城墙的霍州城的故事。根据我奶奶的记述,那时霍州的城墙又高又宽,当年日本鬼子的一架木制的双翼飞机迫降在城墙上着火的情景,成为小时候她对我讲述得最多的关于城墙的故事。

  与霍州历史记载比较,原有的城墙所在地成了现在霍州市的东、南、北环路的所在,而那时的东、南、西、北四城门则分别以“×门”的叫法成了固定的地点代名词。以前的南北护城河也已被成片的平房和楼房所吞噬。城里的孩子从此再无我小时候下河摸鱼、游泳、捞虾的天然之趣。

  以鼓楼为中心,东、南、西、北街整齐的延伸出去,被三条环路抱住。尽管最长的东街也不过只需10分钟就可以走完,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城内最热闹的商业街的地位,南街则以菜市场闻名,西街更绝,实际就是一面大坡,下了坡就是蜿蜒的汾河。据说西街还曾上过鼎盛时期的《正大综艺》,号称世界上最短的一条街。在这几条街之外的地方,霍州人都习惯性地以南门外、东门外一类的指向意义的词代称。在霍州人看来,城就是专指这几条街中间的那片区域,其余一律算是城郊,连地名都是非庄即关,完全是村里人的感觉。尽管我看来这巴掌大的地方也就是和省城山西大学的校园差不多大小。

  小时候放学经常留恋玩耍的地方,现在也成了霍州标志性的旅游景点。霍州署衙复原图显示,现在的署衙几乎连内堂都不完全,现在霍州的整个市区几乎都包括在其中。这才隐约了解为什么霍州人对城的看法那么的根深蒂固。

  现在的霍州除了拓宽的环路,改变最大的就是街面上的那些临街建筑,千篇一律的小楼风格,单调却又显出到底是发达了的一种感觉。绕过这些建筑,城里街巷的好些房子仍然是老院子的模样,现代的装修之下也掩不住历史的沧桑与亲切。倒是以前被称做这村那庄的地方,四处兴起了大规模的楼群,冠以种种小区的名字,连退了水的汾河滩上都树起来了高楼,让人觉得城在慢慢地变大,变得年轻,似乎还有些陌生的生硬感。

  平房的老邻居们不断地迁入楼房,站在以前中学对面的小山看市区,似乎老城要被四周的高楼包围遮闭。我心里倒是愿意,城还是那么小的好,小城的故事才够琐碎、够厚重,才够填充起越来越多离乡的霍州人的思乡之梦。(董伟伟) 

本文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 山西城市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