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山西城市系列之二:晋城——凤凰城有凤来兮

  城市历史:凤凰城有凤来兮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眺黄河,北接上党,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这里就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晋城有凤来栖的传说,更给人们带来了吉祥与富裕的希望,于是晋城又称凤台。

  晋城行政区的设置,则最早可追溯至公元583年,即隋开皇三年在这里设置州府,始称“泽州”。贞观元年,建泽州于晋城。建国后,现晋城所辖(晋城、高平、陵川、阳城、沁水)五县曾归长治专署、晋东南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

  城市印象:晋城和晋城人

  第一次来晋城,是1985年冬天的事。那时,晋城刚刚撤县建市不久。可能是从太原来得缘故,眼里的晋城怎么也无法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其实,一个在县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怎么能与省会城市相比?那时,回去后能跟人说的就是一座泽州饭店,连一条路都没有记住,其他就更甭提了。虽然,以后的十几年,断断续续也来过晋城,但都是走马观花,住到宾馆饭店出门就坐车,到头来连东南西北都没分清。即便如此,心里总有种感觉,这座城市变大了!变美了!街道整齐了!宽敞了!有城市的样子了!

  由于工作的缘故,在晋城一呆就是一年有余。来晋城以前,就有一位同仁带着无不羡慕之语气道:晋城,好地方,四星级酒店就有好几个。

  果不然,如今的晋城与过去已不能同日而语,在街道两侧的星级酒店林立,以前的泽州饭店也不知到了哪里,后来在人们的指点下,才在瑞丰路的一侧找到了这座昔日的“高楼大厦”。

  虽然,晋城在省内地级城市中规模并不算大,与河南的同类城市如焦作相比更显“袖珍”,但却有独特的韵味。

  在晋城市区,有两条既宽敞又安静的街道,一条是泽州路,另一条是凤台街。这两条相互交叉的主要街道两侧是排列有序的塔松,绿茵如织的草坪,有效的将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自然分割开来,穿过两道绿色屏障的过滤,嘈杂的噪声也减弱了不少,闹中取静,令饭后散步者好不悠闲。

  说到城市就不能不说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说起晋城人,给大脑形成最大冲击波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嗓门儿大,另一是酒量大。

  晋城人嗓门儿大估计在山西排名是靠前的。刚来这儿不多日在办公室做事忽被隔壁的吵闹声音惊扰,以为发生争执,忙过去劝架。可推开门一看,正在“吵架”的俩人一脸的惊讶,其中一人道:“我们正说点悄悄话呢!”

  平时嗓门儿大,要是在酒桌上就更大的了不得。其实,说晋城人能喝酒,到不如说晋城人喝酒的档次高。在这座城市你看不到围坐在饭桌前的食客喝类似太原人爱喝的“高粱白”等大众酒。有次在街头一饭摊上,两个操当地口音者在要了两碗面后,就在等面条出锅的一会儿工夫,一瓶53度的“黄盖汾”在吹“猴”的作用下,十几分钟便下肚,那个喝酒的豪爽劲儿不得不令人瞠目。

  难怪外地人与晋城人喝了顿酒后,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晋城人,好处!(萧林)

  城市性格:晋城大爷

  晋城人不多,单就市区来讲,加上北石店和南村区,充其量三十来万,而整个晋城辖区人口,也只是二百来万,这么点人口,十几年的时间,咣当一声,往银行砸进了一百二十个亿,外地人一听,傻了,这样的数字,还曾在外面一度落下“晋城人有钱”的口碑。

  这样的口碑确实让晋城人牛气起来,日子一长,不管有钱的和没钱的,都觉得自个儿牛的了不得,“晋城大爷”一族由此形成。

  卖菜的、修鞋的等等“草根阶层”才干的事情,晋城人绝对不会去干,你见过菜市场有几个是晋城大爷干的,大爷们丢不起那个脸,饿死事小,丢了大爷的面子是大。大爷们只想耐着性子在机关熬,在单位混,在月末领到的八百块钱后沾沾自喜。

  大家知道的,晋城是小城市,是一座靠农民挖煤炼铁铸就的城市,晋城民间资本的积累,你说,有哪个和煤和铁脱离了干系?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宽松的经济政策,大爷们不傻,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铆足了劲道,把一车车煤炭生铁源源不断地运下太行山,送出娘子关,大爷们发了。

  兜里揣一千块钱和揣一万钱上街感觉就是不一样,在酒席上推杯换盏,就从行酒令上看,你见过哪个城市的“酒令”文化有咱们晋城的丰富?从扑克牌到掷猴子,花样日日刷新,层出不穷。外地人傻呀,只会席间讲讲笑话,他们哪懂得了晋城大爷们日积月累改革创新出来的新花样,到太原出差,和朋友在民间食府用餐,喝酒必汾,酒是出来了,却找不到行酒的行头,太原的朋友也不会,同行们只好咕咚咕咚喝闷酒。怎样的“将进酒”,让大爷们无意创造了晋城酒文化,哀与幸,让人啼笑皆非。

  要让自家的孩子去外面打工?大爷们受不了,小大爷们也没那种意识。别说没条件,就是郭台铭设在晋城的富士康培训中心,又培养出几个晋城的孩子到郭台铭的公司工作。要大爷们出门,他们意见大了,想法多了!守着煤矿本地人有几个在下面?更别说到外地去赚钱,大爷们就是这样,在本地丢不起那个脸,在外地冒不起那个险。

  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大爷们早就想好了,也非常“务实”,那就是攒上几万块钱,盖上房子结婚完任务,至于什么打工、创业呀,纯粹是没有奈何的人才干的事,给娃儿们找对象,仍然逃不脱大爷思想,是啊,儿子的婚姻大事,马虎不得,借了钱也要大操大办下去,尽显大爷本色。据说,结婚用的小汽车已开到奔驰级了。

  “兄弟是个粗人”早就不流行,大爷们也搞信息化,腰里挎一个最新的彩屏和弦手机,很拽的挺胸凸肚的走着,越到人多的地方就要故意戳戳弄弄。但是,作为曾经托起晋城崛起的煤铁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也到了考虑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晋城经济的时候了;大大小小的大爷们生于斯,长于斯,也该想方设法为大爷们引以自豪的晋城做点贡献了。(平客)

  城市地理:黄华街的故事

  黄华街大概要算是晋城最有名的街道了吧。南来北往知道晋城的,就大多知道“黄华街”。

  黄华街当时如何得名的,近已不可考。有不知情者讹作是“黄花街”更有甚者以为这里古时曾是烟花之地,这可真委屈黄华街了。小街北口是南关,东边临着“驿后”,南边有“南寨”、“南营”。可想得见,这里古时必有驿馆,兵站,是兵家镇守之要地。孩提时流传着“成千上万,黄华不断”的歌谣,这或许是小街名字的由头吧。

  黄华街原是南城外的人家依城而建、自行搭造的一条简朴的小街。街两旁少有整齐鲜亮的青砖大院,多是紧紧凑凑、或高或矮的小房子。你让进去半尺,我挤出来三寸,没有规划可言,所以小街弯弯曲曲,北高南低,错落有致,似天然走廊,行来别有情趣。

  沿街多卖杂货的小百货店,间有理发馆、旅店、小吃铺,满满登登,应有尽有。“德春凉粉”、“全盛饭店”更是这里几十年的金字招牌,生意很好,不时还能看见排队等候的人群。记得很清的是街口有家“更元铺”,铺子不大,两三个货架,几节柜台,却收拾得很干净。一到傍晚,总有几个上年纪的人围坐在其间,沽二两酒,谈天说地。馒头店的馒头出笼了,羊杂摊的羊杂出锅了,上班的都下班回来了,亲热地相互打着招呼,整条街都弥漫着温馨祥和的炊烟、香气和亲情。小街简陋质朴,不着铅华,就像一个大杂院,整条街的人则像一个大家庭,鸡犬相闻,其乐融融。

  到后来,晋城建市了,人越来越多,车也越来越多。小街柔曲曼妙的身子再也负担不起日益庞大的车流,小街老了,跟不上晋城快速行进的脚步了。

  终于,黄华街要拆了。当最后一座老房子倒下的时候,人们忽然发现那条往日拥挤不堪、喧嚣芜杂,令沿街百姓叫苦不迭的小街再也没有了。好多在这里一住几十年的老人站在尘埃尚未落定的废墟上,久久不愿意离去,如同给一位多年的至交老友送行……

  岁月如梭,一晃几年过去了。当你站在新建的漂亮广场上往南一看,这还是黄华街吗?笔直宽阔的马路两旁林立着和谐一致却又各具特色的高大建筑,浅粉、浅赭、浅黄、浅灰,加上天空的蔚蓝,把小街装点得格外精神,透着是那么的青春、那么的时尚,那么富有让人无法拒绝的魅力。

  满街都成了公司、饭店、写字楼。优雅精致的橱窗、眼花缭乱的广告、美轮美奂的展品,这一切无不昭示着一个欣欣向荣、百业兴盛的时代的到来。志得意满的顾客拎着刚买的大包小包,漂亮的导购小姐殷勤地微笑开门,西装革履的老板斜依在桌边不露声色,心里却在笑着:“生意这么好,多亏这个好年景,多亏这块风水宝地呀。”

  人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楼,享受着优质生活的社区服务,怡然自得的工作、生活、健身、娱乐。花开了,树绿了,原先黄华街的老住户又回来了。一住几十年的老邻居又回来了。又像从前一样不分你我,亲亲热热。只是偶尔在茶余饭后,或许还能想起以前的那条黄华街吧。

  小街就是这样,从前虽然破旧,却也是人们避风的港湾,不管风雨雷电,她都默默地庇护着她的子民。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小街又换上新装,展露新颜,与她的子民一起迸发出饽饽的生机。

  黄华街,无闻的小街。正是她,见证了晋城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进步,见证了社会的变迁。(杜非)

  城市人的诉说:迷失的泽州古城

  ·地理和生态环境

  海滨与山城,显然大不同。一方水土涵养一方草木,一望便知。三亚迷人的“椰风海韵”,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桂林“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太原“两山对峙,汾水中流”……都是这些名城的点睛之笔。

  古泽州雄踞行巅东西风云际会,新晋城通达四方,直下中原南北山水相连。应充分认识气候温和、降水较丰、生物多样、景观动人的地理环境优势,蓄集水源、广植林木、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天蓝起来,让水清起来,让山绿起来,让城市乡村树影婆娑,繁花似锦,成为名符其实的“润泽之州”、“栖凤之台”,成为太行山上一个翡翠碧玉般的绿色“聚宝盆”。

  ·城市建筑风格

  建筑构成了城市。广义的建筑涵盖了城市布局、建筑组群、单体特征、内部装饰等层面。建筑的生命在于植根于当地环境,要体现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地域特征,要有鲜明的风格。有风格就是特色。

  晋城的建筑应该有什么地方特色呢?值得深入研究。传统怎么继承?现代化怎么体现?

  恐怕不光是保护几处文物,开发几个旅游景点,建几座标志性建筑物就能解决的。还得从最基本的、最大量的城乡居住建筑入手,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形成城市建筑的“底色”和“基调”,再在此基础上描龙画凤,锦上添花。可如今已令建筑专家大惑不解的楼顶竖铁架,你高我更高之风该刹住了,没来由倒让这一现象成了晋城市的“景观特色”?

  ·城市历史文脉

  河有源流,木有根茎,城有古今。

  昨日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的状况,影响着明天的走向。历史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传统要继承更要发展。

  泽州古城历千载。无论方志或是野史,多有记述。现存宋金古建筑,超过长江以南之总和。可是今天的城市,南存怀覃会馆,北遗古书院地名,此外几乎标不出古城准确范围。对几处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导游和广告中不实的臆说传言多有,而科学意义上的考评鲜见。

  ·城市文化氛围

  市民日常生活方式,民间习俗、方言,地方特产、饮食,古今人物、故事,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都足以构成一个城市的独特而有味道的文化氛围。

  晋城有众多的文物古迹,独特的方言、民俗。有古村落“柳氏民居”,有官商大庄园黄城“中道庄”,有“长平古战场”,有海内孤品“二十八窗”元塑,有岱庙“人字柏”、“银杏王”等名木……

  但我们的广场上却多见廉价购来的拙劣石像,而没有本地英杰的丝毫位置;街巷、广场、公园、小区的命名也透着文化的贫乏;拿了好几个“梅花奖”的上党梆子名角们,也不得不在山村间去赶一场场红白喜丧或庙会。(左重阳)

  城市故事:天下首富王泰来

  清雍正时,萧奭所著的《永宪录》中写道:“山西富户王泰来,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有奇!”

  在雍正年间出现了一个王泰来,是雍正的福气。王泰来生活在雍正年间,却是王泰来的悲哀。王泰来实在太富有了,他家中的现银居然是大清国库的两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逃脱历史的捉弄。大大小小的官员,又怎能容忍大清有这样一个比皇帝还要有钱的财主?黑白两道的人物,又怎么会放过这块令人垂涎欲滴的肥肉?

  晋城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说王泰来在京城做官,返乡探亲时,老母亲说想去京城看看,却年老体弱,不能远行。王泰来生性孝顺,便在家乡仿京城的宫殿修了一座宅院,以了却母亲不能进京的遗憾。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自然会有一些奸臣在皇帝面前告王泰来的状,说王泰来在家乡私自修建皇宫,蓄意谋反。皇帝很是恼火,便下旨砍了王泰来的脑袋。砍了王泰来的脑袋之后,皇帝却有些后悔了,心想自己还没搞清楚真相,便杀了一个臣子,终究有些过意不去,又派人到王泰来的家乡了解实情,结果自然令皇帝大吃一惊,王泰来不过修了一个很普通的宅院,根本没有皇宫,也没有半点谋反的痕迹。皇帝心知自己冤枉了王泰来,便命匠人按照王泰来的模样制作了一颗金脑袋,赐给王家,将王泰来在家乡厚葬。(何江涛)

  城市想象:我心中的城市

  “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黄昏,为何我总对你一往情深”每当听到许巍的这首歌,就会不自觉升腾起一种对家园的热爱。

  这两年,晋城变化真是很大,有人开玩笑称,是不是山西的所有吊车都搬到晋城来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不是虚言,城市美化亮化工程的实施,一下子让城市的品位提了一个档次,但是这其中,我们最近几年呼喊的“晋城文化”建设却并没有与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相得益彰。

  大概在2月20日左右,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陈比纲教授来讲学,陈教授来的同时,就带了自己的学生一起前来并做了演出,他们一行来山西的时候也到了晋中、长治等地,回到北京跟我回忆说,很喜欢你们(晋城)的面食,还有法兴寺的雕塑,很美。我告诉她法兴寺在长治,并不在晋城。她回答说,我感觉都是一样的啊,区分不出来。为什么会区分不出来?是不是因为在文化事业上挖掘得太过雷同,没有形成新的迥异的发展点,而到了山西所有的城市不是看庙就是看塔,如此我们旅游业的竞争点又在哪里?我们把皇城相府搞成功了,但“长平之战”的主景点却在湖北拍摄。所以在发展文化的研究上,晋城还需要花力气去做,需要政府、民间各界的重视,需要晋城文化人的更多的激情,需要环境艺术设计者更深刻的思考,迄今为止,在街头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里,属于晋城的标志性的雕塑小品没有几个,这又如何能让城市个性起来,让人去记住,去思念。

  而我思念的城市,只属于晋城,历史的、开放的、文化的、新型的晋城。(晋风)

  城市性格:晋城姿态

  晋城的早晨,无论是春夏秋冬,都是很吵的,这种吵不是人说话的声音,不是站在太原迎泽大桥上听汽车如潮水般哗哗而过的声音……而是各种牌子的摩托车嘟嘟嘟的混响。晋城的摩的可是很热情的,四五辆车把你一围,你就完了。不过只要你低头走路,还是很少有人搭理你的,除非你很招摇得东张西望,甚至不经意间挥手,那就小心了,出租车也要围剿你了。

  晋城人是有性格的,而且大部分晋城人骨子里有一种牛的性格,老实,崇尚知识,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虽然有时候有一点倔强,可是你只有耐心相处下去,会发现有那么多可爱,晋城是内陆城市,很少有机会见过大海,但晋城人去过青岛之后就会跟你说,大海没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泊(念pa)池,这不是笑话,但是能当笑话来听,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吗?不能吧!你来晋城试试,先让你猜个字谜就把你吓着。这件事情发生在今年8月份左右,我去太原出差,坐晋城的沃尔沃,几个外地人问司机贵姓?司机说,我出个字谜吧,横竖撇捺,疙辽疙辽(音)撇撇(念pia),你猜怎么着?全车人愣是没猜出他姓杨。吃在晋城应该是名不虚传了,黑疙条、手擀面、肉丸、素丸、凉粉、十大碗、川汤等等,你一天不吃、两天不吃,第三天上就开始犯痒。各种各样的烧饼、花馍层出不穷,要下酒菜吗?有阳城的烧肝,饿了吗?猪肉疙夹火烧吃过吗?怕是听都没有听过,很便宜,八毛钱一个,只是吃了一个还想再吃,往往不知不觉,好几个八毛就不见了。

  晋城这几年在山西来讲还是很可以的,我看过报纸上说山西城市的工人收入,晋城仅次于太原,这个也能感觉出来,想当初我的大学里有太原的朋友,我看他们现在赚的也没我多嘛,哈,当然,晋城的基础建设还是很薄弱的,因此到每年毕业时节,许多人回到晋城都抱怨晋城怎么连一个喝咖啡的地方也没有。某天去妇女儿童文化中心办事,路过大千,看见有新的咖啡店出来。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努力,把张爱珍的上党梆子戏曲CD压缩成了的Real文件,还包括中央电台方明的解说词,我准备最近一定传到网上来,一定要结束网上没有晋城戏曲声音的历史,晋城不光只有煤铁,还有绚丽的文化艺术。

  夜色如水,水如天。三毛把夜比作温柔的毯子,张爱玲写夜最深的就是三十年前的月亮,晋城的夜呢?晋城的月呢?晋城人是幸运的,可以去青莲寺看珏山秋月,可以到金峰寺拜月,不过说起晋城的旅游,可谓是不成功的。前段时间有消息说,晋城长治要联合打造晋东南地区的旅游业航母,但愿不要只说不做。

  窗外的水杉树静静地,凤台街上车水马龙,这样的冬天,晋城的冬天,幸福的冬天。(靳凤伟)

  城市词汇:末

  晋城土语中,称“我”为“末”。

  “末”,字典里有的两个意思:一是“东西的尽头”,如“末梢”、“末位”;二是“不是根本的东西”,如“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而“末”字本身也常用在这种地方,“末”是文字中的平民,而且是低人一等的平民。

  “我”,世界任何一种语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上至耄耋黄发,下至三岁小儿,“我”字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汉语,英文里多个主语开会,“我”总要谦恭地站到最后,而我横平竖直,堂堂正正的大汉文字,“我”当然要站到最前头了,我如何如何,我和谁谁谁怎样,“我”是中心,“我”是主宰,“我”是文字中的当之无愧的贵族。

  “末”与“我”地位相差悬殊,却在晋城词语中相遇了。在晋城纯朴的民风中相知,相融。贵族放下了架子,平民抬起了头颅,“末”少了“末将”的奴性,没了“末节”的自卑,而演化成自信、自谦、自重的新“我”。

  有彬彬礼让的儒家作派也罢,有先知先觉的民主意识也罢,“我”就是“末”,“末”就是“我”。(杜非) 

本文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 山西城市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