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走马长城系列之五

  走马长城(16):内外长城“会师”柏杨岭

  外长城一路由东向西,从河曲城西的西口古渡一步“迈”过黄河,去往陕西府谷。记者与明代外长城就此依依惜别,折回头走访内长城。偏关柏杨岭是明朝内外长城的西会合点(东会合点为北京居庸关),内长城之行就从这里开始了。

  穿越野羊洼

  10月26日上午8时,记者从河曲县城出发,来到偏关县城。偏关县新闻办的小郝已在城里等着,陪同记者去柏杨岭。

  从偏关县教儿鄢村开始,路就成了坑洼不平的窄土路。车艰难地爬过了一个又一个陡坡,到了一个叫朱儿洼的开阔地带。我们将车停在那里,又步行了两个小时,来到一个叫野羊洼的村子。

  山坡上嵌着一排窑洞。大都没有院墙,最多用石头垒一道半人高的围墙,但清一色的没有院门。在窑洞前的“马路”上正走着,冷不丁一阵犬吠声,从院里跑出一只大黑狗来,冲着我们就扑上来。记者赶紧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狗停下了脚步,我们一面与它对峙,一面往前挪,挪出二十多米后,狗就不再追了。在村南的一排打谷场上,几户人家正在碾胡麻。记者走了过去,又有两只牛犊大的黄狗挡在场边上,发出“呼呼”的吼声示意记者不要靠近。一位正在啃月饼的妇女急忙上前“劝”住。

  这儿离柏杨岭还有十多里。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了,我们已累得有气无力。想让老乡给做点饭,他们说忙得顾不上,怕一会儿下雨碾不完胡麻。从打谷场上可看到东北方向的山头上有一道长城。小郝一屁股坐到地上,说他实在走不动了,记者只好独自继续爬山。

  壮观“会师地”

  爬啊爬,又渴又饿,实在爬不动了。正好走到一片萝卜地,拔起萝卜就吃。吃完一个,又解渴又解饿,力气大增。走了一个多小时,翻过三个山头还是不见“目标”。到处都是山,似乎有走不完的山。好在我一直沿着长城走,不会迷路。站在长城上眺望,灰色的天幕下,由深蓝到浅蓝的重重山脊上一簇簇墩台连绵起伏,甚是壮观。经过放羊人的指点,我终于在柏杨岭找到了内外长城的会合点。

  这个会合点呈一个“丁”字形,“丁”字的交点是一个土夯的实心敌台,敌台上长着一尺多高的杂草。敌台北面是由大同而来的外长城,它完整高大,如水库的大坝一般坚不可摧。经过敌台转东后城墙变得又矮又窄,这就是奔宁武、雁门而去的内长城;向西的长城,朝向内蒙古一侧的城墙为砖砌,十分坚固。它顺着山势左盘右旋,直奔黄河岸边的老牛湾。

  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为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附近的柏杨岭相合,被称之为内、外长城。在明朝统治者看来,位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境内的长城是拱卫京师的西北屏障,对于防御自西北来的威胁,保卫王朝的安全十分重要。因此,在重要的关隘地方,修筑了好几重城墙。

  走马长城(17):狂挖乱采百里长城多劫难

  明代内长城从偏关柏杨岭起步后,爬山越岭二十多公里,抵达朔城区利民堡。10月28日,记者先来到朔城区文物管理所,该所所长称不了解该区长城的情况。记者问他对保护长城的看法,他说:“也重视呢,有人破坏长城我们也管。”

  “断”开长城造田

  随后,记者来到利民堡村,在村东与由北边山上蜿蜒而下的长城 相遇。记者在通往村里的柏油路北侧看到,这里的长城与记者在大同看到的外长城相比,高度、宽度毫不比前者逊色。而到了柏油路的南边,长城的“体形”就变得忽高忽低,忽胖忽瘦,其残破之状让人痛心:这里的农民竟然“别出心裁”地把长城宽大的墙基挖开,平整成一条宽两米左右的狭长田地。田里庄稼已收割,翻过的地垄里,偶尔可见遗留的土豆。

  顺着长城再往南稍走,又发现一段三十多米长的长城“断带”,上面已经看不见长城的影子,但黍子的茬子却一垄一垄清晰可见。一位在附近碾场的农民挺气愤地告诉记者:“边墙上这些地已经种了好几年了,就没有人管过。那边墙是一年比一年小啦!再过几年就啥也没了……这城墙是文物啊,我就不明白,这明目张胆地破坏,咋就没人管呢!”

  铝矾土挖到长城下

  10月30日上午,记者沿着长城来到宁武县北部的阳方口。明朝时,阳方口称为阳方堡,东接雁门,西援偏关,北应云朔,被称为“三关翰蔽”。现在的阳方堡仅存一个砖砌的堡门。出堡门向北走,就看到几个像蒙古包一样的铝矾土窑,烟囱高耸,但并不冒烟,窑外待烧和烧好的铝矾土堆得跟小山似的。在窑旁,当地一位老大爷告诉记者,现在铝矾土窑大部分停工了,主要原因是今年宁武出了一个大矿难,市里、县里对私挖滥采都管得比较严,挖铝矾土的人少多了。“你没见那几年,薛家洼、盘道梁一带到处都是挖铝矾土的,把山都翻了一遍。”老人用拐杖指着东面的山说。

  记者随即赶往薛家洼。薛家洼一带属山坡丘陵地区,山上到处都是挖铝矾土时翻出的白花花的石堆。向北再东折,走了约两公里,一条高约两米的溜坡状“土埂”呈现眼前。虽看不到墩台,但其连绵之势,仍使记者一眼认出它就是明代内长城。

  沿着长城往东走,不时见到长城被道路斩断和铲开长城搭建临时房屋的情形。又往前走了约3公里,看到几个村民打扮的人手持铁锹、铁叉,正低着头在荒野中专注地搜寻着什么。见了记者,他们多少有些惊慌。记者急忙自我介绍是来考察长城的,他们才解除了戒备之心。这五六个人分成两拨儿,已掘出两个一米见方的深坑,两个中年人正在坑下挖,一边挖一边往上扔褐色小石块。

  记者故意问一位农民这是什么,他吃惊地反问:“你连这个都不知道?铝矾土啊,值钱呢!”记者问他干这个多长时间了,他答:十几年了。记者又问,没人管吗?一位农民说,抓住就愣罚呢,但是一般也没人来管。记者见他们挖的坑距长城直线距离仅20米左右,着急地说:“你们怎么挖到长城下边了,这样下去会把长城挖倒的,那可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啊!”这位农民立刻没好气地顶了记者一句:“我们又没挖长城!”记者把一份资料出示给他们:“长城两侧各300米之内为保护范围,50米之内为警戒线,严禁从事建设工程以及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这位农民又一次吃惊地说:“还有这规定?”顿了顿,他又说:“这长城连个牌牌也不插,谁还知道哪儿能挖哪儿不能挖呢!”一面说,一面又加紧挖起来。再往东走,长城被毁坏的情状更加触目惊心:一段约50米长的长城塌毁了,在废墟上,残留着铝矾土的碎块,在东侧的长城上还留下一个能钻进人的、深不见底的大窟窿。

  据了解,在紧邻薛家洼的原平市段家堡一带,有人以每吨六七十元的价格大量收购铝矾土生料。

  一段长城才值两万?

  10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宁武县文物馆。记者问这里的一位负责人县里是否就长城保护采取过什么措施或有经费投入时,这位负责人说没有。听记者向他反映了长城被挖铝矾土者破坏的现状后,他说第二天要去现场看一看。“我们去了也只能是测量一下毁坏程度,具体处理还得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去做。”他告诉记者,滥采铝矾土破坏长城的,前年他们处理过一起,那次是把长城挖倒一段,乡政府反映到文物馆,他们向县政府汇报后,县政府出面对当事人罚了两万元,并下了停工通知。“当事人说他不知道那是长城,不知道也要罚他!”

  走马长城(18):新广武至白草口15里砖砌明长城:绝壁当关四百年

  内长城由宁武县殷庄入代县,蜿蜒而上恒山余脉勾注山,向东北方向,经大西沟至白草口,然后向东跃上海拔1750米的猴儿岭再折向正北。

  到此之前,记者看到一份资料说,从代县的白草口至山阴县的新广武村,有一段7.5公里长的砖砌长城,建在悬崖峭壁之上,保存最为完整。记者欲前往考察,但白草口山势峭拔难于登攀,只好来到新广 武。山阴县委的一位同志推荐我找这个村的尹成武,“他是县文物保管所委派去看护这段长城的人”。

  30载专职护长城

  11月9日,记者在新广武见到了尹成武。他是记者沿路见到的第一个专职长城保护员。

  尹成武今年46岁,搞文物保护工作已经30年了。他从小就喜欢文物,初中一毕业就在县文化馆当上了文物保护临时工。1980年,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新广武至白草口的山上整整测量了20天长城。因此,他对这段长城了如指掌。他的工资是“年薪制”,一年400元,由县文物保管所支付。但直到现在,2004年的工资还没发。“平均一天一元钱,供不起两个娃娃念书,就和媳妇在村口开了个小饭店。”尹成武无奈地说。

  正与尹成武在他的饭店门口说着话,围过来几个老乡,听说记者要去看砖砌长城,他们都劝别去了,一是路太难走,来回得走四五个小时,二是记者戴着眼镜,上悬崖肯定会晕。但记者执意要去,老乡又说:“那你就先买好干粮,要不中午返不回来咋吃饭呀?”

  本来想请老尹一起去看看这段长城,但他家里正好有个急事要办,记者只好独自去登长城。

  独立绝壁看长城

  从村南顺着长城外侧(西侧)一路往高爬。虽然走长城也爬过不少山了,但从未像今天这样费劲过。时令虽是初冬,记者却累得汗水不住地往下流。眼前的长城,有七八米高,因没有包砖,又经风吹雨淋,墙体大块大块地坍塌下来。

  走了两个小时,就出现了砖包的城墙,但是只有参差不齐的半截城墙上有砖。又走了一个小时,就看见了通体都是砖的城墙。这里每隔一段便有一个砖券拱门,为长城内外的道口。在口上记者用尺子一量,城墙底宽7.5米,用条石砌的墙基高1米,墙体的包砖厚度也是1米。怪不得这里的长城那么“魁伟”,原来它穿着厚厚的铠甲!

  从拱门钻过去,发现墙内侧就是山体本身,缓坡,未包砖,建造者的良苦用心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记者用步量了量,每隔120米就有一个砖砌空心敌台。台为方梯形,保存都较完整,大小和左云的镇宁楼差不多。墙基条石竟有21层之高。记者爬上城墙顶,来到一座敌台前,门上刻有“控厄”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在大字的两侧各有几行小字,虽然不太清晰但仍可辨认。匾头刻的是:万历丙午(1606年———记者注)中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匾尾刻的是:兵备副史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嘉轮立。楼内有砖梯可通顶部。站在台顶上,举目四望,东、西、南三面万山重叠,除了山,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北面可以看到远处的大运高速公路如一条玉带从勾注山下的隧道中穿出,向北舒展开去,公路西侧旧广武城四围完整的城墙尽收眼底。台上冷风如箭,真是高处不胜寒啊!

  这时已是下午两点,继续往南而行,山坡越来越陡,几成立墙状,长城就“站”在这堵“高墙”的墙头之上。记者手脚并用,“吊”在墙脚之下。仰望,包砖愈加完整,长城也愈来愈显示“原貌”;俯视,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前方实在没有容脚之地了,记者只好目送着长城远去,长叹一声:“长城啊,你一路走好!……”

  原汁原味明长城

  返回尹成武的饭店,已是下午4时多了。记者问老尹新广武村附近长城的包砖哪儿去了,老尹说:“(上世纪)70年代国家大修防空洞,附近各村都有任务。当时有一条公路直达山顶,社员们开着大汽车上山去拉长城的砖修‘地下长城’。白草口那儿包砖保存得完整全凭地势险要哩!这段长城是明长城最原汁原味的一段,连北京都派人专门来拍摄过,作为修复京郊长城的依据呢!”

  据清乾隆年间《代州志》载,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巡抚李景元筑雁门关边墙,“绵亘十五里,坚固精好,外护雁门,内巩省会,敌不敢窥焉”。从白草口至新广武的这段长城,正是明朝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马长城(19):“雁门”难渡开发“关”

  缺乏启动资金、体制难保顺利开发、政府顾虑重重

  坐落在代县西北25公里处勾注山上的雁门关,与偏头关、宁武关并称内长城“外三关”。雁门关左右,高峰对峙,据说南来北往的飞雁,难越高峰,只能从关门飞过,故名“雁门关”。此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 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0世纪,这里曾发生战事140多次。

  雁门关以古老、雄险、规模宏大、位置重要而被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称为“中华第一关”。2001年6月,雁门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国家及省文物、旅游等部门专家学者应代县政府聘请,对雁门关进行考察时惊叹不已:此旅游资源若能有效开发利用,将会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边塞文化、长城关隘文化精品旅游区。决意打造“中华边塞古城之都”的代县政府于是举起招商引资大旗。2003年7月1日,朔州新时代建安总公司与代县政府签订协议,3年投资8000万元开发雁门关景区。

  现在距合同期限2006年6月30日只剩7个多月了,景区开发进展如何呢?11月16日,记者前往“叩关”。

  多数景点还在图纸上

  雁门关脚下的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由长城联为一体,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立址西陉关,东陉关为倚防;明洪武七年(1374)后移址东陉关,西陉关为倚防。从东陉关北侧上山,记者发现这里已开始售门票,每张25元。时值中午,偶尔可见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进出景区。

  一进景区,就看见一座新修的石拱桥架在山沟上,上刻“长安桥”三字。桥下一股水正从冰凌下流出,静悄悄没一丝水声。桥上没有栏杆,一看就是个“半拉子”工程,行人只能从桥旁的水泥路上经过。穿过一个狭长的村子,路两边是五六排低矮破旧的房屋。石头墙下,几只母鸡正在觅食。一问村民,村的名字也叫“雁门关”。

  出雁门关村南行不远,一座紫色的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雁门关的东门———东陉关天险门雁楼,它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早年毁于战火,于上世纪80年代复修。

  钻过闷楼下的砖券拱门,看到楼最上方挂有一块蓝底金字横匾,上书“中华第一关”,是罗哲文先生题写的。拱门上另有一石匾,上书“天险”二字。闷楼表面的包砖被岁月剥蚀得斑斑驳驳,右下角还露出了里面的夯土层。闷楼上茂密的白草在萧瑟的风中摇曳着,似在与孤寂的古关闲聊。

  修复的李牧祠坐落在天险门外东侧的高台地,木质方格的门窗还未上漆,记者从窗户的缝隙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在李牧祠的南边,是一排依山而建的砖券窑洞,共有9间房,木格的窗子上糊着麻纸。从这些窑洞门上字迹模糊的石匾可以看出,这是修复的房子。门敞开着,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但还没有任何陈设。

  据了解,雁门关东陉关比较重要的遗迹还有西门地利门、关署、兵盘(古时屯兵之所)、校场点将台、过雁峰及雁塔、宁边楼及围城城门等,现在修复的景点寥寥可数。至于西陉关及四口十八隘、七十二处军防等景点则绝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图纸上。

  景区村庄移民成难题

  两年零五个月时间到底都建了哪些工程,开发投入有多少呢?为何在景区看不到施工场面?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相关部门。

  代县旅游局一位负责人说,雁门关景区开发工程现已完成投资2000余万元,其中,政府投资1050万元修复了15公里雁门关旅游南路,投资商投资1000余万元铺设了雁门古道和修建了关南门楼等,已修复古桥6座,修筑古道护坝1000余米,还修复了李牧祠大殿。在随后的采访中,朔州新时代公司董事长李强证实目前他只投入了1000余万元,记者问开发进展缓慢是不是因为修复“国保单位”还没有得到国务院批准时,李强说:“只有修复长城及其附属物才涉及到批准的问题,现在还没动长城呢,只是在外围搞一点建设。”他称建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景区内的村庄移民太难。

  据李强说,景区内有两个村,按合同规定,代县政府负责景区内的移民搬迁,但村民对县政府的搬迁令根本不配合:关南的埠家坪村原来只有一户人家,听说雁门关要搞旅游开发了,村里原来搬走的村民居然又迁回来几户。

  李强现在仍寄希望于代县政府,希望他们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解决移民难题。

  长城难开发症结在哪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长城沿线不少地方政府都想把本地拥有的长城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但却少有成功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资金因素。没钱是制约长城旅游开发的最普遍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开发无异于“烧钱”,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效益。天镇的新平堡、李二口,阳高的守口堡等地本来有很好的长城景观资源,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只能抱着金碗讨饭吃。某县旅游局局长对记者说,光印制开发景区的宣传册一项的花费,政府就花不起。

  其次是体制因素。右玉县作为一个年财政收入仅四五千万元的国定贫困县,在开发杀虎口时,千方百计筹措到一些资金,开发进展很快,现在一、二期工程已完工。杀虎口的经验证明,没钱不是干不成事情的根本原因,而代县政府利用招商的办法搞旅游开发也不失为一条良策。但是招商引资必须有相应的体制确保开发商顺利施工。据李强讲,一个景区若不能由自己做主,开发下去的风险可想而知。绵山景区若不是一下签了50年的合同(允许开发商经营50年),并把方圆19平方公里的地盘让开发商“一统天下”,恐怕谁也不会把钱投进去。李强对开发绵山的体制艳羡不已:“去过绵山的人谁也不会说那里的住宿、吃饭等配套服务宰客,因为它是开发商经营的,开发商肯定要维护景区的声誉!”

  三是思想因素。一些地方政府想对长城搞开发,但又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记者了解到,忻州某县也想对长城搞旅游开发,并且一家开发商也表示愿意投资,但前提是必须由县里先把通往该处长城的路修好。由于地方政府决心不大,20多公里的路修了三年还没修好。甚至个别政府官员还抱着借旅游开发为个人谋利的思想,故意为难开发商。这种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投资商的投资信心打击最大。

  “走马长城”以来,记者深感沿线不少地方风光秀美,长城文化积淀深厚,如果不搞旅游开发确实是一种浪费,于保护也未必有利。这道题如何求解,是摆在长城沿线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作者:梁保忠,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 走马长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