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太原道: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走马长城系列之三

  走马长城(6):大同里场沟伤痕累累的“边墙”

  长城从元墩村进入大同市新荣区后,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堡,然后分为两条:主体长城由宏赐堡向北转,经镇羌堡、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向南至砖楼沟入左云县界。另一条由宏赐堡向西经里场沟、外场沟、新荣镇、破鲁堡至吴施窑入左云界,南北两条共长105公里。记者沿着里场沟、外场沟一线前行,所到之处,长城被破坏情状触目惊心,有的只存残垣,有的痕迹全无。

  9月10日中午,记者从宏赐堡出发向西南而行。208国道与长城的交叉口的敌台,被挖土者挖得只剩下了半个,下部被铁锹铲过的痕迹鱼鳞般一个坑一个坑地排列着,锹印还新新的。在里场沟村西,城墙墙体被挖去了大半个,一排房屋嵌在城墙上,城墙作了房屋的后墙。记者问蹲在村口的一位老汉为什么要把房建在长城上,老汉疑惑地问:“长城?是边墙吧,房盖在那儿冬天暖和着呢!”

  在村西约1公里的地方,有一段约二百米长的长城被掏了四个洞,作为坟墓。最东边的坟墓棺木已迁走,只留下一个直径约1.5米、纵深约三四米的黑洞。西边三座坟墓的“门”用砖砌着,最靠西的一座,招魂幡的棍子还高高插在墓前,显得格外刺眼。一位从此路过的当地农民讲,按照村里的习俗,年轻人意外死亡、未成年人死亡及阴阳先生认为不宜立即入祖坟的其他死者就暂时寄埋在这儿。

  离“坟墓”不远,一个高高的输电铁塔矗立在长城上,城墙被夷为平地,这片空地面积有50平方米左右。

  再往西走,长城如豁牙般忽高忽低。西斜的日光下,一群羊正在长城上吃草,有几只羊还站到了城墙的最高处。记者问放羊人为啥偏要在长城上放牧,这样不怕破坏长城吗?他挥舞羊鞭赶上羊群立刻往一边去了,边走边说:“这里不让放?俺到别处放去。”一脸憨憨的笑。不觉之中,天已快黑了。下地归来的村民正从长城的豁口回家。

  昏黄的天幕下,长城若隐若现地伸向远方。回首走过的这段长城,坟墓、铁塔、房屋……如长城上的一片片伤疤,记者仿佛听到长城在呻吟。

  走马长城(7):耗资两千万长城桥上“走”

  在长城沿线的采访中,记者不时发现因修路而被毁坏的长城残骸,但在修建正酣的得大高速公路大同市新荣区段,却欣喜地看到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为保护长城,施工方在高速路上空修了座专供长城“行走”、全国独一无二的顶推桥!

  9月11日下午,记者从大同市新荣区的里场沟西行约9公里,来到淤泥河畔的镇虏堡,远远就看见正在修 建的得大高速公路。再往前走不远,一道景观赫然在目:高速公路从一段约30米长的长城下“低头”穿过,长城则“安卧”在路上方的桥上。

  由于修路工程已近尾声,绝大部分路段已封闭,不能靠近。记者远远看到,桥上的这段长城最高处有一人多高,东半部分受损较严重,只剩下半人高。长城起伏的线条颇像一个头西脚东仰卧的妙龄女子,装着白色栏杆的顶推桥俨然成了女子的白玉床。

  记者随后在得大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得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规划的“三纵八横”公路网中“纵”的主要组成部分,北起大同新荣区得胜口,南至大同南郊区小南头村,与京大、大运高速公路相接。这条公路在得胜口和镇虏堡两个地方,与两道外长城相交。在工程设计之时,施工方就考虑到古长城的保护问题,拟订了两套保护方案,一套是高速路从城墙上“跨”过,一套是路从城墙下“钻”过。由于前者耗资太大,就选择了后者:用140多根管棚打入长城的底部,再用顶推把预制好的框架结构从长城的下面顶进去,把长城托起来。“两个顶推桥花了2000万呢!”公司工程部郭部长说。

  当记者问为保护这残破的古长城花2000万元是否值得时,郭部长神色庄重地说:“绝对值得,长城是山西省级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光算眼前的经济账。”

  在这里,长城与高速公路长相厮守,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据了解,得大高速将于10月中旬竣工通车,届时,从高速公路走过的人们,将会一睹顶推桥上这段古长城的风采。

  走马长城(8):痛抚残墙遥想旧风流

  9月19日晚上,大同左云县整整下了一夜雨。9月20日上午10时,天一放晴,记者马上驱车直奔左云长城的东起点———管家堡乡保安堡村。

  ■公路过处斩长城

  从左云东部的鹊儿山镇沿柏油路一直向北,途经黄土口村时,记者见到了经过这里的始自大同新荣区宏赐堡的“小边墙”。在此处,长城被拦腰斩断修了路, 横断面城墙上铁锹铲的痕迹清晰可见。顺着长城稍往西走,有几处被掏过窑洞的长城遗迹,窑洞已塌成一片片废墟,只剩下一堵堵残破的后墙,而这后墙,正是名声遐迩的长城。

  驱车再往北走,眼看快到保安堡了。前面正在修补路面,记者本打算从旁边田野里的一条小路过去。不料,车一进去就被胶泥粘住了。正当犹豫之时,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成了记者的大救星。在“小四轮”的拉动下,车左从泥地里挣扎出来。

  ■箭楼已随河水去

  下午2时,终于来到保安堡。在村里的小卖部啃了一袋干吃面,然后来到村西的白羊口。

  白羊口是外长城的重要关口,因白羊河经此从内蒙古流入山西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这段长城最早筑于汉朝,相传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均曾从此路过。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后也是经这里被瓦剌押解走的。白羊口的左右两边城墙上原各有一座箭楼,现在南侧的箭楼还在,而北侧的箭楼早已被河水冲得荡然无存。站在口子上南北眺望,这里的长城较为完整,顶部基本是平的;它的沿线宽度大致相等,看其横断面似一个等边三角形。这里的长城看上去坚如磐石,仿佛高大的武士一样威武庄严。

  ■长城挖土好砌墙

  正出神间,记者突然看见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农民正在北面的长城上挖土,一锹一锹装到毛驴车上。记者走过去举起了相机。见有人拍照,该男子立即赶上驴车走了。细细一看,这里的长城已被连根削去约100米长、50米宽的一段,墙体上的锹印斑斑驳驳。

  记者随后来到保安堡村当街。说起在长城上挖土,一位正在门口修三轮车的小伙子说:“那儿的土是上好的胶泥,盖房砌墙好用着呢!”记者告诉他:“那可是省级保护文物啊,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如果再这样挖下去,用不了几年就会挖光,千万不能再挖了!”小伙子疑惑地问:“那东西莫非还有啥用呢?从来也没人跟我们讲过啊!在长城上挖土也从来没人管过。”

  走马长城(9):富县抠门残破长城无人修

  位于左云宁鲁口的砖敌台摇摇欲坠

  本报关于长城保护的采访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9月21日上午,热衷于长城保护事业的大同边塞山旅运动俱乐部赵建业先生专门找到记者,表示愿意义务为记者在大同的采访做向导。

  记者沿长城一路走来,一直有个疑问:走访中所见墩台无数,为什么没见过一座砖墩?面对记者的疑惑,赵建业介绍,左云宁鲁口长城上有个敌台,名叫镇宁楼,包砖还较完整,是大同外长城中为数不多的空心敌台,台内既可驻兵防守,又可存放军粮、军器,“很是罕见,值得一看”。

  有关资料显示,左云境内的明长城,位于左云县北边与内蒙古凉城县交界处,全长26公里。沿边有保安、威鲁、宁鲁3处险要关隘、34座边墩,4座敌台包砖,其中有3座敌台的包砖均已被拆,只有宁鲁口的镇宁楼因地势险峻,包砖保存较完好。

  记者与赵建业一路驱车前行,走到宁鲁口山西与内蒙古的界碑处,向东一眼便望见蜿蜒于山脊的长城上有一座砖墩台,赵建业说,那便是镇宁楼。

  经过近1个小时的攀登,来到镇宁楼下。在楼的北半部,记者看到一道裂开很宽的缝,缝最宽处有十多厘米,使得镇宁楼看上去显得摇摇欲坠。镇宁楼东、西墙上各有箭窗4个,南北墙上各有3个,其中西墙最北的一个孔已经毁坏。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楼的北墙根部已经扭曲变形,墙面千疮百孔。

  从敌台东面的一个长城豁口跨过去,就来到敌台的南面。这里有一个由土墙围成的小堡,占地面积大约200多平方米。小堡的南墙中间有个圆形门洞,是进入敌台的第一道关口。走到敌台南面,便看到楼门上有两个雕刻得遒劲有力的繁体字:镇宁,两个深深的像是弹痕的坑,已经使“镇”字模糊不清。赵建业说,“镇宁”,即“镇守安宁”之意。

  多年的雨水冲刷,从顶部流下来的泥沙已将镇宁楼的楼梯台阶覆盖,变成一个约45度的土坡。顺着土坡往上爬了十多米,接近顶部时,一群野鸽突然飞了起来,直上天空,渐渐变成了几个小黑点。继续往上走是一个环形过道,高低不平的地面上铺满了鸽粪。顺着过道再走,看到残墙断壁的裂缝处有几个鸽巢。台顶有一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屋顶已经塌落,里面杂草丛生。

  站在台顶上俯瞰,长城就在脚下,它遇沟过沟,逢山跃山,高低起伏,十分壮观。只可惜这座仅存的砖敌台年久失修,其残破之状与负载它的雄壮长城很不谐调。它在传递历史信息的同时,也折射出现实的无奈。左云县煤炭资源丰富,是山西有名的富裕县,2004年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排大同市11县区第二位。截至今年8月底,该县财政收入4亿多元,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但据记者了解,该县在长城保护上却相对滞后,在长城保护上基本没有什么投入,以致境内长城破坏严重。我们不知道,如果煤挖完了,百年之后,这块土地留给子孙的将是什么!

  离开时,那群鸽子飞回来在敌台上空盘旋着。看着它们又飞回了“家”,记者不由地替它们担忧:一旦镇宁楼垮塌,它们将何处安身?

  走马长城(10):重振雄风看今朝

  9月27日上午,瓦蓝的天幕下,几朵淡淡的白云低垂。

  登上正在修建的杀虎口城楼,手把垛口往北望去,绿树掩映中的杀虎堡村炊烟袅袅,鸡鸣犬吠,恍如世外桃源;往西眺望,群山偃伏,势若龙虎;向南看,省道虎山线(杀虎口—山阴县)逶迤而去,稍远的路两边各有一排新建的仿古建筑,那是待开发的杀虎口商贸一条街;东面,首先入眼的是乳白色的宏大建筑“长城博物馆”,馆前有一尊康熙皇帝骑马出征的雕塑,闪着黑亮亮的光泽,显示着杀虎口的辉煌———当年,康熙西征噶尔丹凯旋后,曾在杀虎口痛饮庆功酒。

  记者从山西外长城北起点天镇县出发,沿长城一路走过来时,沿线不少地方表示有意开发境内长城发展旅游,但最多只是把通往长城的土路修成了油路,并无实质性建设。早就听说右玉在杀虎口搞古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没想到手笔竟如此之大!

  指说当年气势雄

  “哥哥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脍炙人口的二人台“走西口”中所唱的“西口”,指的就是杀虎口。

  从16世纪末开始,历经明清两朝四百多年,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古、外蒙的主要关口杀虎口,是山西人外出务工经商的必经之路。山西人走西口多是在本地无法谋生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但也有山西人在“走西口”中发迹的,比如著名的灵石王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的先祖。据称,清康熙西征噶尔丹时,以杀虎口为几十万西征大军的大本营。灵石静升村的王谦受、王谦和兄弟二人,随军贩卖军需物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山西富绅。当时在杀虎口起家,买卖做得最大的是“大盛魁”,明末清初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商界最大的商号,从业人员六七千人,仅用于保卫驼队安全的狗就有几千只。

  杀虎口地处山西省西北端,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接壤。东、西、北三面倚山,自古为军事要塞。清代以前,这里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南扰中原的入口,也是历代封建王朝出兵北讨的必由之路。春秋战国时期,杀虎口称“参合陉”,后随历史的变迁几易其名,明称“杀胡口”,清康熙年间,为缓和民族矛盾而改名为“杀虎口”。

  清代开始,杀虎口的军事地位逐渐下降,而商贸活动却不断升温。当时堡城内店铺林立,集市繁荣,蒙汉商贾频繁往来。顺治年间,清政府在此常设税务监督署,专门征收边境贸易进出口关税,年解税银13万两,俗称“日进斗金斗银”。随着商贾云集,一度时期杀虎口人口骤增,极盛时住户达3600户,近5万人。各种衙署、庙宇、学堂、牌楼遍布堡内外,宫观寺庙共有50多座,其繁华远近闻名,人称“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直到民国初年,京包铁路修通,杀虎关税务监督公署移至内蒙古丰镇,杀虎口才渐渐衰落下来。

  残碑断桥忆往昔

  从正在装修的长城博物馆南侧的水泥路东行不几步,便看到一座小石桥,桥侧写着3个字:“通顺桥”。这是过去走西口者的必经之地。踏上一段名曰“敞路坡”的黑石路,就来到明嘉靖二十三年修的杀虎堡,现在堡墙基本完整。

  在敞路坡的尽头,住着一户人家,80岁的刘婴孩老人正在座西朝东的门口坐着。他告诉记者,他父亲过去就在杀虎口的大关(税务监督署)伺候人。他指着东北方向的庄稼地说,他小时候,门前这一带全是房子,没有庄稼,南面的大街上摆满了栏柜。当时杀虎口有50000人,现在有办法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过去这里的人基本不种地,都做买卖呢。”记者说要去堡里转转,老人长叹一声:“都拆成灰巴了,没个转头了!”记者听他语气十分伤感,便问他过去光景好还是现在光景好,他说:“过去是有钱人好,穷人可忄西惶呢。还是现在好啊!”

  古关新景美如画

  据右玉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2002年开始,该县把杀虎口开发项目作为全县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保持长城和古堡原貌基础上,计划八年内完成八大景区建设。截至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完工,除上面提到的景观外,新修了杀虎口棋盘广场,广场按中国象棋布局,棋局为一盘和棋,象征各民族经过战争走向和平;长城西侧将建“九曲黄河阵”迷宫生态景园,并建有探月亭、揽月亭。其他景观还有:恢复万全桥水上长城景观,建设游牧民族度假村、晋北民俗度假村等。全部工程预计投资1.4亿元,建成后预计年旅游收入100万元。届时,一代雄关杀虎口,将有望再现商旅辐辏、“日进斗金”的繁荣气象。 

本文作者:梁保忠,摘自《山西晚报》

太原道制作 http://www.tydao.com ( 2006-01-01 )

太 原 道 >> 晋阳书屋·山西纪实 >> 走马长城系列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纪实 

工作QQ:3786689   国际域名:http://www.tydao.com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沧桑    大同烟云    文化论坛

太 原 道 >> 山西纪实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